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克里斯汀给自己取名为“Lady Bird”,电影的开场也是一阵鸟叫声,以“鸟”为代表的自由意象,正符合《伯德小姐》对大城市纽约的向往,这种对“那山”的好奇追逐,正是青春的作风。
电影开始,伯德小姐还没说上几句,就跟妈妈吵,激烈至跳车;为了让自己的成绩好看,扔了老师的文件;当着同学的面让女老师难堪;在老师的车上恶作剧等等,这种与权威的对抗,也是青春里常见的“佐料”。
这部青春成长电影的主线是,女主想往纽约读书。在这条主线上出现了爱情、友情、亲情,这“三情”的支线内容穿插其中,内容琐碎又细腻。就因为人只有一次,所以在面对亲、友、爱时,我们会有不堪和遗憾,会有痛苦和欣狂。
没人跟你讲他上辈子做人的经验,没有比较,时间直线前进,才有那么多感慨和共鸣。这部电影与观众的“共振”大于电影本身的讨论。
女主与妈妈的争斗,与朋友的分分合合,与恋人的伤心往事都是那样熟悉,这些生活事,呈现出的情感,引人回忆青春往事,很多人从里面可以照见自己,甚至看到未来。
在努力爬向“那山”的过程里,她对爱情是懵懂的、对性的探索是猎奇的、对母亲是“相爱相杀”、对朋友也有不真诚等等,这是她的整个青春,也是我们的整个人生。
人一出生就开始“活”,活成怎样,不知道;怎么活,不知道。而伯德小姐是幸运的,在那么小的年龄里,她知道自己要什么、有了第一次,也破除了对“性”的疑惑、在巴结有钱人之后,她知道了自己要什么样的友谊、等自己到了纽约,也明白了妈妈的爱。与那些毫无主见的孩子相比,她,何其幸运。
她种种富有主见的行为,其实离大多中国孩子的青春有些远,但青春的苦涩和感觉,全世界孩子都一样,那是一种对一切事物的初次探索,又稚嫩又真挚。
电影不躲避青春期时的毛病,女主的幼稚、爱慕虚荣,各种小心思都有描述,这种做法让人物贴近生活,更易亲近,这是导演完整的表达。围绕在女主身边的同龄人,也是不同版本的“青春”:有自认为很有姿态的富家女,有故作高深的秒射男,有隐瞒性取向的GAY男友,也有可爱的胖好友。
女主的青春里有他们,他们的青春里有女主,这青春,是他们在互相成全。这部电影的优点在于,它自然不过激,家庭和学校的戏份安排知道分寸。
影片停在了女主的18岁,没有再向前讲述什么,整部电影就是在讲“青春期”,讲一个人,也讲了所有人。年轻人总会出走故乡,总会对许多做反抗,这段时间是人一生的宝贵期。
我们不管做了什么,也不知道对与错,经历就经历了,不会重来,伯德小姐会不会因为没听妈妈的话留在小城市读书,导致长大后过得不好呢?今后会不会与好朋友形同陌路人呢?
日后的生活如何,她自己不知道,也没任何人知道。年轻人无畏,有资本选择一切可能。青春的小鸟飞向远方,一去不回的却是光阴。
约稿/交流加微信:cltx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