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因人口控制问题,汉语词汇中曾产生了一个可用于90%家庭的新名词——独生子女。
说起这一代人,可以说是五味陈杂,众说纷纭。就连自己就是独生子女的人,谈论起他们这一二代(第一代独子女已为人父母),也都莫衷一是。
“小皇帝”、“惹不起”、“小祖宗”几乎成了那一代人的代名词。多年前曾和朋友以一种“忧国忧民”的姿态讨论:孩子个个都娇生惯养成这样,国家的未来咋办?
当早的一代独苗结婚生子,又一代独苗茁壮成长起来,对一个家庭来说,出现了六个长辈守住一棵独苗的现象(排除二胎放开因素)。按照基本的逻辑分析,“小皇帝”现象岂不是该愈演愈烈、青出于蓝胜于蓝?
近日,因一项其它活动走进一所小学校园。眼前的情景瞬间打破了多年的偏见甚至是忧虑。
那一刻,整个校园是沸腾的:
楼前屋后、室内室外、上上下下,到处是孩子们忙碌的身影。
他们分工明确,井然有序,动作娴熟。虽然吵杂但很认真。
带着几分好奇,问了一个同学:为什么这么热闹?他说:大扫除,迎接检查。
在三年级一间教室里,我看见只有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一手拿一块抹布,一手拿一把扫把,在默默地整理着空空的教室。当我举起相机对着他时,他也看到了我,怯怯的一笑说:叔叔能不拍我吗!出于礼貌,我也回以微笑放下了手中的相机。
看着小胖墩脑门上细密的汗渍,我仿佛时空穿越,回到了六七十年代的小学校园里。只是遗憾他没让我拍他。
我还看到,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连拆装擦拭电扇的活也是积极参与。当然,他们干的最多的还是扫地抹桌擦玻璃等力所能及的活。
一张张沁着汗水的稚嫩面孔,一个个羸弱单薄的身子,一幅幅热闹的劳动场面,是他们在另一个时空里的另一种表现。哪里还有“小皇帝”、“贵公主”的影子,和独生子女的“口碑”完全判若两类,根本就是一群山里娃嘛。
看着他们的表现,在回忆一下耳濡目染和亲身体会,不解之余, 真的没有更深的理论功底 ,来解释探讨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的因素和团队包括社会管理约束的有效作用,以及不同环境下同样是他们的心理行为反差。这个问题也不是本文的注脚。
但我是欣慰的,因为我多年的忧虑释怀了。对于更深奥的理论问题留待慢慢琢磨或等专家给出答案吧。
我思考了一些摄影范畴的东西:影像记录的意义?需不需要寻求内涵?如何用影像来解析事物!
百年来影像已将它的记录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其此功能仍然在被日益扩大的摄影队伍发扬光大。
就摄影来说,红红火火,怎能不好?可简单、盲从、千人一面时,不可不说是一种诟病。
手持最智能的数码相机,拍着极简单的绿叶枯草,不该是每个影友的终归。
到目前为止,无论从器材的发展到观念的更新,一部摄影史就是一部发展史,充满着发现、探索和创新。
孩子在家庭和学校具有两面性,是客观存在的。发现容易,探其究竟可不简单。
对我来说,是对摄影的热爱和过程,让我发现了这个现象,并在记录的过程中引发思考,有所感悟。也使影像本身得以深化和升华。
大千世界,万物事事,还有数不清的人事等待我们用影像记录,并通过我们的观察思考,进而解析它的内涵与背后。
按动快门时愉悦的是身心,影像解析的内涵,调动和丰富的是思想。解开心结的发现其意义远胜于身心的满足。
图/文 喬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