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父母们:
你们好!冒昧给你们写信的这个人,已经年过三十!
越是深切回首这过往的十年成长,我越急迫发出这声呼唤“别让孩子,再慢十年!”
一方面,现在我走在一条自认为可以越来越好的路上——努力、自律、三观正、认真工作、爱读书、懂生活、爱家人、珍惜友谊,最重要的,我还依旧相信爱情。
人心这个东西,真是奇怪!在越是觉得好的时候,越是莫名生出一种缺憾感——“如果早一点这样,是不是可以更好?”这显然属于一种想吃后悔药的心态。
另一方面,看到身边还有很多人、很多孩子在重复着这条“不够好”或者“本可以更好”的路,这种缺憾感就会变得更加强烈。比如我快要上初中的外甥。
于是我要站出来,试着以自我回顾和成长剖析的方式,点出每个孩子在成长、学习、受教育过程中的关节点与要害处,更希望父母们看后,能明白这其中真正的利害关系,避免“悲剧”重演。
1. 上大学,只是孩子人生成长路的刚开始,绝不是终点!
这个小标题,绝不是鼓吹“读书无用论”,恰恰相反,我认为大学教育很重要。
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讲(即投资自己),我毕业后的6年,年复合利率高达30%,这是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10倍之多,比任何合理的理财产品都要高,更不用说自主创业极低的成功率。
当然背后也是因为第一份工作,我要的工资起点太低,那也是源于社会小白的我,实在太缺乏对自我经济价值的一个正确评估和合理预期。
如果人生能够回头看,我们所能够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数量和速度,除了个人天赋和社会机遇差异外,最显著的影响因素还是大学教育。
看一个大数据:目前中国的本科毕业生占14亿总人口比,不到5%;即便加上专科亦不足10%。大学生群体依旧可以成为“人中龙凤”,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但我们现在有一个不好的印象,即总是听到:大学生遍地都是,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博士生只能去小学当个老师,甚至去养猪……因此推论出大学学历不值钱,这个亏本买卖,已经不值得投资大把时间和金钱。
之所以有这个认知偏差,1. 有这个认知的人多数生活在一二线发达城市;2. 媒体基于眼球经济的误导,更愿意报道“博士养猪”这样的新闻,而不会研究大学生与非大学生从事工作的收入人均差等这些更具有代表性和客观性的数据;3. 确实,学历不等于高收入。没有大学学历,不代表不能实现财务自由。
要注意:我这里说的大学教育,既不是指向那张学历纸,也不是倾情于专业领域上的学习,而是更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教育。
换句话说,大学即社会的雏形,可以用来学习、搞研究,作一辈子的目标;也可以用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搞真正的大事情。而不是无意义社交,最终走出大学校门,除了那张纸,就只剩下一身的坏习惯,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大人。
大学之义,即在广大的社会当中,接受自我教育和成长——心智、情商、视野、见识等等一切好人生所需的给养。
从这个意义上讲,迈进大学之门,只是人生成长之路的起点,绝非终点。
人生后半程能否起飞,完全取决于能否在有限的人生精力中,最大程度去充盈你我的生命体验,并在体验中找到并完成使命,或者你最看重的人生价值依存体。
我认为,体验就是成长!Experience means Everything. 同时有意识地让体验朝着同一个方向/此生的使命/价值依存体前进,避免不必要的无序,达成“煽减”的目的。
2. 让孩子不玩手机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比手机更好玩的东西!
以大学教育为未来人生的跳台,显然,这样的意识来的越明确,完成的越充分,未来的发展必然越动力十足。
那么,以此为节点,请父母们与我一起运用逆向思维去设计孩子在开蒙期、幼儿园、小学、中学时的学习生活,就可以变得更清晰,从而让成长有迹可循。
插播一个问题:各位新上岗(小于20年)的父母,你们是否有孩子过分迷恋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困惑?你们怎么看?有什么高招可以分享?
父母多有这个困惑,甚至父母对于手机也是沦陷深深。在我看来,大人和孩子的这个同款问题实出同源——生命体验太有限,内心不够丰盈。
除了工作(上学)、游戏、追剧、购物、美食美妆之外,似乎生活就空心化了。如何解决?一要丰富孩子们的生命体验,比如读书、亲近自然、加强运动、养个宠物、学一门语言或者乐器等;二要持续引导提升体验质量:从花钱吃大餐到自己下厨,培养厨艺;从充钱玩游戏到写游戏攻略,做游戏或美妆播主;办个读书会,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们一起探索更大的世界……
在引导孩子这个层面,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显得尤为重要,背后更重要的显然是父母的时间、意识、视野和格局。
至于究竟怎么做,如果追问的再具体一点,可以以此为标准:
· 你家庭一整年的消费支出中,多少占比是花在丰富孩子生命体验的;
· 一年里,带孩子去过几次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等这些地方;
· 一年里,在你的引导和推荐下,孩子一年可以读多少本书;
· 一年里,你的孩子学会或精进了哪些实用的技能:做饭、洗衣、记账、房间整理术、照顾宠物……
· 一个月,你有几次与孩子进行过深度交流:长大了你想做什么?为什么?计划怎么做?你们班,你最喜欢谁,喜欢她哪里,不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并最好能把孩子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成为你们共同的亲子日记,一次次对比,你会发现孩子思维、想法在变化、在变得成熟)
……我相信这个列表可以一直写下去。不过更重要的是,家长在引导过程中,是让孩子的三观变得更清晰了,还是变模糊了?如下图:
人生进阶之路上,很多人眼睛永远只盯着那些最浅显、最简单东西:我的孩子考了多少分?工作后赚了多少钱?我的孩子报了多少门课外班,会多少种语言等等。殊不知,我们离真正的宝藏总是差那一锄头
——这次考试,与你上次比,如进步了,是因为什么,如何乘胜追击?退步了,又是因为啥,应该如何改进?
——长大了,你最想做什么?为什么想做这个?你打算怎么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希望爸爸妈妈如何帮助你?
——跟去年比,你想做的那件事完成的怎么样了?改变了计划是因为什么?这次变动离你最想做的事是远了,还是近了?为什么?
我没那么愤世嫉俗,分数、金钱、光环等等当然重要,但能够陪伴我们一生的重要才能和思维品质究竟是什么?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又同时是如此有限,能拿出几个十年来浪费。
3. 自律+审美+财商构成一个人最稳固的“成长三角”
“别让孩子,再慢十年”这声痛呼,源自于我三十年的切身观察。
直到我已经步入人生的第31个年头时,我才深切地察觉到自律精神之可贵、审美眼光之必要、财务自由之可能。
拿“一年读50本书”这件事而言:我花了30年,才摸索出来并做到。现在的我深刻知道,它所能起到的人生增益是如此巨大。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你不做到那一步,就永远不能窥其全貌、得其所利,而读书就是这样一件事——坚持。当然,这只是自律人生的一个面相,但足够分量。其他诸如早睡早起、好的饮食习惯,保持恰当的身体活力,皆是如此。
拿“审美眼光是什么”来说:审美不仅仅是会不会化妆、穿的是不是名牌衣裳或球鞋,更多的是指人文艺术素养的提升,成为最能代表“我们是谁”的审美选择和自我表达。比如读什么书,也是一种审美;比如虽说人靠衣装,但也有把名牌穿成地摊货效果的人;甚至包括我们的审美技能:音乐、绘画、PS、摄影技术、视频编辑、编程思维……要知道,这些都是现代人的语言,而且只会越来越重要。只有如此,才能最终让“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件华贵的衣服穿在你我的身上。
拿“如何实现财务自由”去看:首先,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我既定标准的财务自由。比如一个简单标准,是否可以不用工作,靠“吃利息”的被动收入就可以活下来?这就是理财意识。前提是我们至少拥有100万的资本积累(第一桶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意识到:对大多数人而言,纯粹靠工资收入是绝对不够的,必须两条腿走路,让“钱生钱”,实现被动收入(睡后收入)的加速增长。否则,人生之路就只会越走越窄,一直见不到康庄大道。而你在理财上的忽视,生活就一定会加倍的让你磕磕碰碰到体无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