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追求自由,想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因此,这个世界上有了极限运动,有了绘画,有了电影,有了隐士,有了不胜枚举的诸多尝试,归根究底,人们无非是在试图寻找一种可能性,达成自己对自由的期待。或许他们也在寻找一个瞬间的触动,让自己能够感觉到,在这个有着许多外在束缚的世界上, 心灵还是可以无拘无束地飞翔的。佛教修行者也是在寻找这个东西,但他们的愿心比许多人都更大,他们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绝对的自由、大自由,是摆脱所有外在对心灵的束缚,实现一种心灵无时无刻都能自由的可能性。他们把实现这种自由的前提, 称为“明空智慧”。但你唯有在生命中品尝到“明空”,对明空有了具象化的“觉”和“知”,才会确信这种自由的存在。
所以说,“明空”并不是某个教派的私有财产,这个词,在许许多多的著作中都曾出现过。比如宁玛派的大圆满中,也总是谈到明空,他们认为行者证得明空之心后保任之,就是最好的修行。我所受益的噶举派也谈明空,但噶举派则认为,明白心性之后,体证到明空之境后,还需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实修,以稳固这明空之心。两家说得都对,因为不同的路都可以通往同一种自由。这就好像我们都追求健康,但你生病了会选择看中医,他生病了就会选择看西医,仅此而已。
对于真正的修行人而言,只有明白什么叫明空,认知明空之心,认知真心,才算走上正路,才谈得上真正的修行。
知明空是后面所有实修的基础。不明白明空之心,所有的修都仅仅停留在“理”的阶段,与“事”是关系不大的。也就是说,假如你仅仅以研习教义的方式进入佛教,只要假以时日,你或许会是一个出色的佛学家,可以写出很好的佛教论文,但是你仍然无法获得佛教智慧,更无法用佛教智慧来处理自己的生活,你甚至会被自己掌握的各种理论所束缚,难以品尝到简单质朴的真理。假如你在不知道什么是解脱、不知道修行的目的时盲目去修,就会徒劳无功,即使在某个瞬间见到了真心,你也会轻易地错过它, 因为你不知道它代表了什么,你甚至会去追求一些表象的东西, 比如技术性的东西、神奇的觉受与体验、某种神通等等。这不但无法解决你心中的郁结,还会增加你的另一种执着,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你仍然会纠结其中,为个人得失而耿耿于怀,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伤害他人。
在《西夏咒》里,我写了一个密法的故事,有个和尚非常精进地修习一种闭关三年即可成佛的密法,但是在第三年的最后一个夜里,他却硬是狠下心肠,对关房外雪地里的老婆婆见死不救。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自己一出关,就坏了密法的规矩,也就不能成佛了。而另一个只修了三天、却有慈悲心的和尚却成了佛。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和尚觉得救人比自己的成佛更加重要。前面那个修了三年的和尚非常勤勉,可惜他被规矩与成佛的欲望牢牢束缚住,反而忘记了修行人最重要的东西是慈悲。这就像一个为孝敬父母而赚钱的儿子,光顾赚钱而忘记孝顺父母一样,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这个世界上没有不慈悲的菩萨,更没有为达目的而不理他人死活的佛,如果你的修行不能让你变得更加豁达、宽容,对他人更加慈悲,反而给你的心上增添了“修行”这把枷锁,那么你的修就是有形而无实。同样,如果你的修行,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个让世人崇拜的名目,为了让这个世界对你打开某一扇有求必应的门,而不是为了完善人格,达到佛陀那样的觉悟,进而生活得自在坦然,那么你的修也是有形而无实的。
明白心性,并且忆持真心,就是要让你时时刻刻都不要丢掉自己的正见,不要丢掉自己的清醒,不要被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妄念、诱惑所束缚,更不要为了修行而修行。
如果你仅仅明白了一种道理,而不将其运用到待人处事上去的话,我所讲的这些知识,对你而言,就仅仅是纸上画出来的火炬,变不成你的东西,不能点亮你的夜空,那就不是一种智慧。
知明空非常重要。明白了明空之心,并且能够忆持明空之心的时候,弟子和上师就是“无二无别”的。因为弟子证得的明空和上师证得的明空,大成就者和诸佛菩萨证得的明空本质上是一体的。正如,滋养万物的太阳只有一个,但是想要像历代贤圣、诸佛菩萨那样沐浴在阳光之下,你就必须先走出自己的那片绿荫地,走出那间囚禁了你的狭小黑屋。
要知道,屋门从来就没有上锁, 你也没有被绑上脚镣,囚禁你的仅仅是你纷繁显现的妄心。但是, 想要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你必须先认知明空之心。所以,知明空, 是要中之要。至于知明空之后,你应该以哪一种方式来忆持、保任这个真心,那么就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同的传承提供了不同的方法,你的善知识自然会为你作出最好的解答。
——节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雪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