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年起,开启“教师专业发展主题活动月”活动,安排已经获得区级学科带头人及以上荣誉称号的骨干教师携团队上示范课,作主题汇报。
昨天是第一场,由我及“数学故事汇”团队做展示。
因为需要面向全体教师,且又不能影响到正常教学秩序,,所以只能安排在放学以后,从下午4点开始。
因为近期一直有雨,天黑得也越来越早,所以把已经放学的孩子留下再现场上课因不安全故不合适,于是,只得调整计划,将原定的“现场观摩课堂”改为“观看课堂视频”。
坐在会场里,与大家一起观看两段课堂教学视频,发现无论是我,还是张祎宁的课堂教学行为,都有诸多需要再“修剪”的地方。
一、修剪“肢体动作”。
课堂上,我们常会不经意间做出一些肢体动作,有些因契合课堂情境所以看起来比较顺眼,而另外有些则因为与课堂无关所以看起来感觉多余。
比如我在邀请舞台下面的孩子发言时,在耐心等待之余,还有一个向孩子招手的动作,当时未觉得不妥,但是再回看课堂视频,则会发现多余。
同样,在张祎宁的课堂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凡请学生发言,张祎宁几乎都有这样一个向学生“招手”的动作,其实,真正不需要,我们只要面带微笑看向学生,就好。
二、修剪“面部表情”。
不上讲台,尤其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面部表情是散漫而又自由的,但是一旦站上讲台,就成为数十名学生心目中的权威,需要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
特别是在期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行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时候,就更加不能让面部表情出卖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有误的时候,教师不能流露出嫌弃的表情,从而使得学生主动发言的积极性被挫伤;学生需要再想想才能回答的时候,教师也不能不耐烦,给学生传递一种“我很笨,我不行”的不利于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错误信号。凡此种种,不必要的,甚至是对孩子参与课堂学习有害的面部表情,都要坚决修剪干净。
三、修剪“教学语言”。
特别要提到的还有我们的课堂教学语言。
常见的有重复、颠倒、语句不通顺等等。就我自己展示给大家的这节20分钟微型课而言,其中,就有语句不通顺的情况。比如课尾总结环节。我引导孩子们思考:“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进一步知道了故事不仅在书里,还在哪里?”
孩子们先后说到,故事还在我们的学习里,故事还在我们的生活里。最后我乘势小结:“是的,孩子们,故事还在我们的书里,还在我们的学习里,还在我们的生活里。”
这样的语言有没有问题?很有问题。因为没有“既怎么样”,就直接出现了“还怎么样”。为此,需要再精心打磨。
有人可能会说课堂之上总有生成,总会偶尔出现这样的情况,哪能什么都可以预见到。但是,我以为,对于一节20分钟的微课而言,对于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有严格的要求而言,万万不可有此依赖的、不积极的想法。
我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主要是出现语句不通顺的情况,张祎宁最明显的则是喜欢重复,这种“重复”体现出对学生听讲效果的不信任以及对学生表述的不信任,这些都需要慢慢改进。
我们总以为,我们才是课堂上最清醒的那一个,其实不然,孩子组成的集体常常比我们看得更多,听得更多,想得更多。我们只是一个人,而他们有几十人,这就是集体的力量,也是提醒我们要继续借由课堂视频的帮助,修剪教学行为的力量,同时还是提醒我们自己要与同伴组成集体,共同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