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两个例子:
热吵话题一:电子书vs纸质书
汉光武帝刘秀曾说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老子也曾经说过:咖啡要喝星巴克,看书当看纸质书
我们常看到的两派常常是这种画风:
反方理由:“虽然现在电子书覆盖面很广,但我还是喜欢翻阅纸质书的感觉。手能够触摸到书的质感,鼻子能闻到油墨香味,再沏上一壶茶,在微风拂面的午后读书,真是一大乐事。同时,可以把书中自己喜欢的段子记录下来,反复欣赏。”
反方心理:电子书这种现代气息浓厚的、满大街都是的产品怎么能突显出我的文艺范儿呢?必须是咖啡+纸质书啊。
鄙视链:文艺范儿鄙视现代科技
正方理由:“拜托,这都什么年代了,还以炫耀慢生活为荣?我辈当以效率自律为荣,浪费生命为耻。要真说读书,无论笔记书签、方便效率、以书会友,电子书都完爆纸质书。”
正方心理:读书破万卷这种事,有了现代科技加持,那儿都不叫事儿。等你们看了足够多的书,跟足够多的人深度交流之后再来装吧。
鄙视链:科技效率解构、鄙视传统
我在之前提到过:凡是能吵架吵得起来的,双方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今天再深入讨论下这个吵架中的维度。这类吵架其实根本无关对错。从上面的例子其实已经可以看出来了,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后,其实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鄙视链,就是价值观,说白了就是认为什么比什么重要。价值观每个人都有,很难论对错,批判性思维也讲究: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但问题是,有多少人意识到是内心的价值观在主导着吵架这件事呢?又有多少人把内心的价值观外化到一件具体的小事儿上,然后死抓着不放,挣得面红耳赤但于事无补呢?
所以,我们总是在为自己的价值观而吵架。
价值观在几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对我们施加影响:
1. 你的价值观是“你”的价值观吗?仔细想想,我们大部分的观念,不过是教育系统和周围熟悉的人传递给我们的罢了。我们在思维上无法摆脱天然的“近视”。不过只要你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时时警醒,就已经可以超越无数人,很多架就吵不起来了。想要尽可能地摆脱“近视”,只有多看书、多上网、多见人、多经事。
2. 很多架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事论事”,错把价值观的探讨和沟通当做是一个客观事实对错的争论。这一点我发现特别普遍,这个跟学历、工作性质都没什么关联,就是你能否运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的问题。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关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非常少,大多时间是做知识的传授,以至于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最高峰常常停留在中学时代。甚至很多人工作之后,以说话不讲逻辑为荣。好吧,我承认说到这里,我的价值倾向也很明显了。
3.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无关思维能力,更多的是情绪在主导话题和吵架。很多人展开辩论的时候是“毫无准备”的,没有事前深思熟虑过,就是聊着聊着因为某个话题突然情绪被激发了,往往是被谈论的话题刺激到了,或者就是想表达跟别人不一样的见解。我称之为“场景性吵架”:根据场景,当时的心情,甚至是吵架对象的美丑,决定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且,一旦表达了草率的观点,心理状态马上切换到誓死捍卫这一档位,从此一路油门再无刹车,走向不归路。
要想在生活中不吵架,这。。。是不可能的。至少可以做个明白的吵架人,建议如下:
1. 随身准备一面镜子。没错,就是镜子,吵架的时候,就拿出来照照。镜子能帮我们抽身出来反观自己。这能极大降低你吵架的欲望。
2. 如果做不到第1点,请随时留意自己的情绪。意识到情绪不对,也可以自然而然识别出吵架背后的价值观不匹配,然后尽量引导话题进入不同立场的探讨,而不是在一件事情的对错纠结。
3. 如果做不到第2点,请马上转身离开吵架现场,呼吸一下冷空气,以利再战。咦,回来不想吵了,那就对了,止息纷争的目的达到了。
4. 什么,第3点也做不到?那只能每次发现吵架的时候,默念“价值观”。吵完事后记得复个盘,看看因为什么的价值主张不同导致的,一定有价值主张的分歧。
5. 尝试以这种心态对待别人: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6. 如果以上几点都不容易做到,那只能多关注本公号的文章了。
这正是:
四十年前旧战场
至今遗迹在心伤
他人早去抛脑后
此刻登临思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