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世界上什么事情最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有的人可能会说实现财务自由最难,有的人可能会说按自己的方式过一生最难,还有的人可能会说找到一生的最爱最难。
苏格拉底的答案是“认识你自己”最难。
我们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在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
《认知突围》这本书第一章就介绍了为什么我们认识自己这么难。作者蔡垒磊是一名连续创业者,除了写书之外,还参与了许多项目的投资。
这本书也是作者在创业多年后的亲身体会,书中的许多观点可能与你现在的认知不符,不过没关系,作者的意图也并不是想改变你,而是给出逻辑的论证过程,接不接受都在于你。
证实偏好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偏好,当我们的大脑形成某种倾向时,会自动地搜索能够证明它的证据。
比如当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你怎么看他都是缺点,会自动屏蔽掉他身上的优点。
就算是有着系统心理学知识的心理学家也未能逃得了证实偏差的影响。
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是人在权威的命令下是否会服从权威,最终得出了会服从的结论。而后来,有心理学家重复了这个实验,得出的却是不会服从的结论。为什么同样的实验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原来是心理学家在选择被试时,会不自觉地受证实偏差的影响。
倾向于认同会受权威影响的心理学家会选择那些看起来比较听话的被试,而倾向于不认同会受权威影响的心理学家则会选择那些看起来有点痞气、不服管教的被试,所以导致了相同的实验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在心理学实验中,双盲测试和被试的随机性才显得尤为重要。
从这我们也能看到,即使是心理学家都会不自觉受到证实偏差的影响,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完全避免证实偏差是不可能的,即时你拥有再多的知识。我们只能尽量减少证实偏差对我们的影响,遇到问题时有意识的提醒自己是否受到了它的影响,这样离真实才会更近。
为什么喜欢不懂装懂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别人交流一个问题时,明明对方什么都不懂,硬要生搬硬套地扯点东西,来彰显自己的学识渊博。为什么承认自己不懂那么难呢?
这与我们评价自我有关,我们评价自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的反馈。比如有人说你善良、热心肠,你就更可能做一些好事来维护你“善良、热心肠”的名声。
而不懂装懂就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但这种“装”有个问题,就是你越装,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大。一旦被识破,那你前期的积累出来的好名声就会毁于一旦。这和物理中弹簧的弹力一样,越用力拉弹簧,反作用就越大,最后对自己的伤害就越大。
所以“装”这个事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与其费尽心思想着怎么取悦别人,还不如大方承认自己不懂。
毕竟知识是无尽的,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人拥有的知识放在整个人类知识的海洋里不过是沧海一粟。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无知”。古圣贤都承认自己有不懂的,你有何必不懂装懂呢?
你真的懂道理吗
很多人喜欢这样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以为是自己的行动力不足,但实际上还是认知能上的问题。
如果一件事能够给你带来持续性的回报,你为什么不去做它?
要么是道理没懂,要么是你觉得它不会给你带来你想要的回报,要么就是结果不可控,害怕浪费了自己时间和精力。
假如马云和你签一个协议,要求你以后每天早上6点起床,每天坚持写500字,深度思考一小时,锻炼身体半小时,坚持10年。10年后给你一个亿,你能不能坚持下来?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坚持下来。而如果没有这个协议,99.99%的人都会放弃,因为他们看不到那么远。但就是有那0.01%的人能够看到这么做带来的收益,于是坚持去做了,他们就有更大可能赚到1个亿。
一件事会不会引发你的行动,取决于你对它的认知,取决于经过你对它的风险、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努力后可能达到的收益进行综合评估后,得出的综合分数在你心中的优先级。优先级是个很主观的概念,有的人可能60分就会努力地主动去做,而有的人可能到80分才愿意动动手。针对这些阈值较高的人,可以用下面几个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行动力:
-
从最小可执行单元做起
一开始不要给自己立太过宏大的目标,比如你想开始写作,刚开始的时候不要想着怎么拿诺贝尔文学奖。而是想着怎么先练好自己的文笔,提高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
可以试着每天练习输出300个字,不要小看每天的300个字,能坚持下来一周至少就是2000字。随着你文笔的提升,越到后期,前期积累的效果就会越显著。
-
量化收益
很多明明对我们有益的事,我们就是提不起动力去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收益期太长。
你打游戏能够很快看到自己等级不断的提高,装备越来越厉害。但放到学习上,就没那么快了。
你今天刚开始写一篇文章,明天就能赚很多钱吗?你今天做几个俯卧撑,明天就能拥有好身材吗?当然不可能!
就是由于收益期太长,有的人等不住,所以干脆就放弃了。
我们可以将每次做完事情的收益进行量化,这样能够督促自己不断进步。
举个例子,一个坚持10年写作的人,10年后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赚到1000万的。
假设你每天坚持写作,一周更新2-3篇有质量的文章。一个月就是10篇左右,一年就是120篇,10年就是1200篇。
那么就是说你用这1200篇的文章磨炼出来的写作能力,可以让你拥有赚到100万的能力,相当于每篇文章10000元。就是你把每篇10000元的收益放到一个账户上,10年后一次性取出来。这样,通过量化计算,能够让你看到收益,从而更有动力去做。
当然,这里的赚钱金额只是个比喻。具体多少还有待考证,但你可以参考这样的思维模式,去分解、量化收益,提升自己的行动力。
-
及时奖励自己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区域是奖励神经中枢,当它被激活时,我们会更有动力去完成某件事。所以,在自己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可以适当奖励自己,让自己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是有回报的。当然奖励不是要让你去放纵,注意把握度。
重新理解机会
很多人在公司干的不顺心,不被领导赏识,于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一直没有机会展示自己。这其实是没有正确理解机会这个概念。
什么是机会?机会是指一段时间内,我们能够迈向更有利的可能。下面这张图反映的就是工作的时间和你取得的成就之间的关系。
有的人可能只有第一条线,而有的人可能会有第二条、第三条…… 连接不同线之间的虚线就是我们的机会。
很多人感叹自己没有机会,一直羡慕别人能够平步青云,步步高升,认为机会是靠上天垂青的。但其实,机会是靠自己的资源开发出来的。
蔡康永曾说,你15岁的时候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见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你18岁觉得英语难,放弃英语,你28岁遇到了一份非常好也很适合你但是要求会英语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这段话常常被用来当做是鸡汤,但却真正道出了机会的含义。
机会其实一直在那里,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资源和能力去触碰它。
我们每学一个技能,其实就是为自己多长出一个触角,能够增加我们在这个方向上接触到更多资源的概率。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慢,这都没关系,关键是你得有触角才行。
有的人可能会说长那么多没用的触角有啥用?不是没用,是你没找到能够用上的场合。有的人喜欢用静态的思维看问题,认为如果当下看不到做它的回报,就选择不去做。但事情是动态发展的,当下没有意义不代表未来没有。
如果在将来别人获得同样的机会,而你却没有,只能羡慕的时候,不要眼红就行,这也是你当初的选择,得学会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正确理解人缘
好的人缘有时候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好的人缘意味着有更好的资源。那如何让自己有更好的人缘呢?
先来看看人缘的分类。和收入一样,人缘也分为“资产性人缘”和“劳动性人缘”。
资产性人缘指的是那些拥有资源的人,比如有钱人、有权势的人,即使他们什么都不做,也会有很多人找上他们,因为他们对别人来说是“有利可图”的。
劳动性人缘多指那些没有太多资源,只能通过劳动来帮助他人。最典型的就是老好人,他们从来不拒绝别人,他的人缘是建立在别人的需求之上,这是很不稳定的。一旦别人没有需求了,那他也就失去了“价值”。这听着很残酷是吗?但世界就是这样,想要获得好的人缘,就得掌握资源。
很多可能会说我们大都数普通人没有那么多资源怎么办?当你还没有获得资产性人缘时,请先默默积累,增大自己开启机会的概率。等到机会来临,把握住机会,慢慢地向资产性人缘靠拢。
认识自己是一生的过程,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你能拨开迷雾,真正看清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想要成为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