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式微,有人大呼:传统媒体已死。正是由于传统媒体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才会出现今天的局面。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发现传统媒体比新媒体更早的进行变化,更早的接触互联网,可是最后传统媒体却在一步步的被逼上绝路。
新型电子媒介的发展,代替传统媒体的介质比如电纸书,iPad的出现,伴随着纸质媒介被替代的同时带来的是许多有着底蕴的老的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印出了自己的最后一张内容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我们经常说内容为王,传统媒体拥有优质的内容,但还是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淘汰,新媒体借助互联网飞速发展,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为什么传统媒体拥有优质的内容,但是却没有主导权,被新媒体以碾压?
在最初新媒体刚刚兴起时,二者的状态又是如何的,传统媒体曾经对新媒体有多大的蔑视,如今他就有多大的后悔,那么如今,拥有优质内容的传统媒体和拥有人群速度等的新媒体二者又该如何进行议价呢?
《众媒时代》是这样说的,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种边界的消失,面对着介质,社交,文化的迁徙,传统的介质,报纸,杂志,电视逐渐式微,而移动终端,智能设备,直播已经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在移动端飞速发展的今天,聚合类的新闻APP以及以社交平台为依靠的APP占据着人们获取信息的入口。而传统的媒体自己开发软件却鲜有人问津,大多是将自己的内容放在新媒体上,借助聚合类新闻平台或是社交平台来吸引受众,获得点击量,伴随着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广告商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现象,以广告收入为主的传统媒体面临着入不敷出的状况。
我想传统媒体的心中是崩溃的,早在新媒体未发展壮大前,传统媒体一家独大,闭着眼都能收到很多广告费,并且有闲钱去发展一些副产业;而新媒体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受众的转移,广告商也开始转向新媒体,传统媒体不得不去借助新媒体,有一个原来的生产——销售的链条转而成为现在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成为了一个内容提供者,而失去了原有的渠道优势。
所幸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传统媒体似乎已经有了一定的觉醒,认识到借助互联网的重要性,很多传统媒体的新闻APP开始出现在软件商城中,但是在聚合类新闻饱满的同时,传统媒体想要去分刮市场,似乎有一定的难度,在营销,对受众的理解,对自身位置的了解方面,传统媒体还有一定的差距。
很多时候我会感觉新媒体只是一个空壳,他们借助传统媒体才得以生存,没有传统媒体所提供的资源,他们就变成了无本之源,当然这个说法可能过于绝对,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优质内容的重要性。
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商业利益的驱动,对于读者,点击量的追求,出现了大量的标题党的行为,大多以夸张,震惊的标题出现,并且与文章内容差别太大,导致了整个社会对于新闻业的信任危机,人们逐渐对这些信息产生麻木感,并且娱乐新闻盛行,原本的时政,军事等似乎被屏蔽起来,所以有人说,80年代以前的人关心国家大事,把他当做自己的事,80年代的人似乎有点关心,而90后几乎对于政经新闻不是很看好。
无论是传统媒体自己的APP,还是他借助一些社交平台进行传播,比如说很多传统媒体都开有微博,并在上面实时更新,可是很迅速的发布信息,并且他们也与QQ,微信等进行合作,绑定自己的链接,获得大量的受众基础。可是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传统媒体与平台之间的收入分成,在最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议价时,并没有实现双方的共赢,而传统媒体目前已经失去了议价能力,大型的社交平台等掌握的新闻的入口,掌握的受众的需求。
那么现在传统媒体又该如何重新找回竞争力,与新媒体进行抗衡呢?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提出了一下几个商业模式——从单点支撑到生态圈布局:比如说从渠道,内容之争到社会心理认同之争,例如订阅知音的读者离婚率下降,订阅知音的人会不自觉的将自己与杂志中的情况对比,提高自己的优越感,进而感到幸福会多一些。此外,只有介质的融合,不叫媒介融合,二者之间的模式还有待考虑;传统媒体要想办法让自己的优质内容从间接变现到直接变现,以更好的获得收益,而不是借助互联网,失去自己的主导权。
正如书中所言,介质,社交,文化的迁徙,背后是读者的迁徙,也是读者形态的转变,千禧一代作为网络的原住民,更多的从新媒体来获得信息,所以传统媒体想要更好的发展,不仅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也要对自己的受众群体更好的了解,只有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的生产出优质的内容,赢得更多的受众;可是从另一方面,人们又生活在自己所营造的美梦中,忘记了原本完整的世界。
其实不光是在媒体层面,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遇到了互联网的冲击,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习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银行,媒体,汽车以及各行各也都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不断的在改编,直销银行智能投顾的兴起;亚马逊,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定制消费服务,为客户推荐适合自己的消费习惯;今日头条可以利用大数据推荐客户喜欢的新闻,百度可以利用大数据来进行流失儿童的寻找等等。
社会在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去做改变,正如有人所说的,我们缺少的不是时间,而是对互联网的敬畏与思考。善用互联网技术,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科技进步是一种趋势,我们无法拒绝,那就用力去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