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这是一篇《乔布斯传》的读书笔记。
乔布斯身上有非常多的标签,笔者不敢断言哪个标签最终决定了他的成功,但不妨碍去从这些标签学习到一些东西。没有人处处完美,乔布斯同样如此,但本文更多写的是乔布斯值得我们向他学习的一面。如果你想看到更为「血肉丰满」的乔布斯,建议你读一读这本书。
1. 硅谷少年
吴军老师在一次访谈曾说到他女儿选美国大学的事情,他更希望他女儿去哥伦比亚大学,而不是麻省理工大学。理由是哥大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大城市,而MIT是小乡野。吴军深谙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他认为哥大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其形形色色的人更多,伟大的人也更多,给年轻人带来的冲击也更多。「若不是MIT的人一上来就弄各种好玩的东西出来吸引学生,我女儿也不会报MIT」,访谈过程中,吴军如是说。
乔布斯生长于硅谷,生长环境对乔布斯的影响,贯穿其一生。他曾写道:
我们试图用我们仅有的天分去表达我们深层的感受,去表达我们对前人所有贡献的感激,去为历史长河加上一点什么。那就是推动我的力量。
惠普公司创始人休利特和帕卡德,是乔布斯的偶像。他们创造了伟大且长青的企业,乔布斯非常确定自己想要成为这样的人,这是他最底层的驱动力。
乔布斯生长于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其父亲对他最大的影响在于做事的专注和完美主义。乔爸爸是个机械迷,他虽然没能让乔布斯也爱上机械,但他专注工作时的那种专注对乔布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乔布斯在苹果的工作体现了一种如激光般的专注,总是能把注意力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乔爸爸还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在制作衣柜时告诉乔布斯,不能因为衣柜的内侧没被人看到而草草了事,这也是为什么乔布斯会对苹果电脑的电路板及其走线严格要求的直接原因——任何一个细节都理应去精心打磨。
本小节的启示是:
- 年轻人应尽可能去一个有很多牛人的环境工作,去一个扎堆出现很多牛人的城市生活。虽然现在互联网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近牛人,但这需要你主动去接触;处在一个身边大多是牛人的环境中,被动就可以接触到很多牛人,每天都在潜移默化的受影响。
- 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应该先努力去成为这样的人。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是怎样的人,影响你的孩子一生。
2. 禅修者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打坐(也称冥想)能显著的增加大脑皮质的厚度和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简单的讲,这能使你更聪明,做事情更容易专注,且感知能力更强。乔布斯少年就接触禅修,甚至在年轻时前往印度朝圣。撇开宗教相关的内容不说,打坐是每个人都应该养成的一个伴随终生的习惯,有兴趣更多了解打坐的请点击「坐享其成」。
印度之旅给乔布斯带去的另外一个重大影响是「直觉式思考」。对于这点笔者并不是特别理解,所以可能讲述的不准确。从传记的意思来看,应该是充分尊重自己的第一感觉,并从此出发。比如乔布斯在批评产品的时候经常会讲「这就是一坨狗S」,然后指出哪哪不好。那么直觉是一种非理性吗?应该不完全是,因为直觉也可以是来自于长期理性思考的固化。但不管怎么说,充分尊重自己内心的第一感觉,仔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运用理性去分析这些声音,是非常有用的一个方法论。
3. 商人
乔布斯和沃兹,在共同创立苹果前便玩到了一起。当时沃兹做了一个能免费打长途电话的黑匣子,乔布斯的直觉是要把它做成一个人人可用的产品。在苹果推出Apple I时,该电脑还保留了供极客们扩展的各种PCI接口,而在Apple II时,乔布斯把沃兹的那些「极客外设」全部否定掉了。苹果至此有了一个非常精准的客户定位,那就是普罗大众。乔布斯为什么这么做?
显然,假设你能从每个普罗大众身上都赚到钱,肯定比你从特定人群或企业身上赚到的钱要多得多。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微软、Facebook和谷歌等企业的成功同样遵循这个道理,乔布斯在还没开始创业前就已知晓了这一点。
假设你以后可能创业,那么里的启示意义是:你的目标客户群体是什么?你的目标客户群体是否足够庞大?你的IDEA能否从这个群体的每个人身上都赚到钱?
4. 现实扭曲者
乔布斯身上有一种被称为现实扭曲力场的力量。这是一种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力量,例如在做第一台Mac时,在生产iPhone4的玻璃时。很多与乔布斯共事过的人都说:
- 如果不是他,我不知道原来可以把事情做得这么好;
- 没想到我竟然做到了,这简直就是奇迹。
笔者尝试理解这种现实力场,它应该是鼓励和信任的结合体。这里的启示是,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充分的信任对你而言重要的人,不要吝惜你的鼓励,能产生神奇的效应。打击人很容易,而发自内心的鼓励却需要涵养和智慧。
如果将这种力场用在自己身上,那便是在自己要动摇的时候告诉自己:我怎么可能不行?咱是谁啊?我肯定行的。说是自我暗示也罢,自打鸡血也罢,但这就是相信自己并鼓励自己啊!
5. 艺术家与科技工作者
乔布斯在多次产品发布会的结束,都会展示一张「两条道路交汇」的图,寓意是人文与科技的结合。人文与艺术着实对乔布斯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在里德学院时,辍学的乔布斯并没有立即离开学校,而是遵从他的直觉在学校选修了书法课。「all this comes back when we make the first mac computer」,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时如是说。乔布斯亦深受包豪斯风格的影响,极其崇尚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以及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还有一点便是禅文化的影响,乔布斯希望产品尽可能的简单,这与当下的「Don't make me think」的设计理念如出一辙。
本小节的启示是:人文和艺术是人们应该刻意去学习和接触的,它们能提高你的素养,提升你的品味,进而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笔者曾读过这么一个观点:审美能力是人们应该刻意培养的一种能力,它能使你的生活质量更高;正因为你具备审美能力,你才能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是美。
6. 领导者
在乔布斯从皮克斯回归苹果时,他做了一项重大的举措——砍掉苹果的大部分产品线,而只专注于少数几项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他回归后,在白板上画了四宫格用以描述苹果未来的主要产品。四个格子分别是:台式、便携、消费级、专业级。四宫格的两两交叉构成了乔布斯回归苹果后,苹果的4类主要产品。当时做这个决定是需要勇气的,这意味着需要砍掉一部分能产生收入的业务。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减法,使得整个公司的愿景变得非常的清晰,整个公司将大部分资源聚焦在这4类产品上,成就了新的辉煌,macbook就是在这时候诞生的。
作为领导者,他还知道如何让员工做到。在说服第一台Mac的程序员将开机时间缩短时,他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数据。那就是将缩短的时间,乘上可能的受众数量,得出的结果是最终能节省几十甚至几百年的国民时间,给这件事情赋予了极其非凡的意义。说服斯卡利加入苹果时,他说了一句为大众所熟知的一句话——你愿意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们改变世界?
本小节的启示是:
-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若想卓有成效,你必须有所取舍,选择出最重要的事情,将注意力聚焦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 人是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如果你真的想彻底说服自己或别人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赋予它重大的意义。
7. 划时代的产品经理
作为产品经理,乔布斯绝对是个说不大师。乔布斯用非黑即白的观点来判断一切,要么是狗屎,要么是完美。正因为乔布斯的这种苛求,正因为他坚持说不,正因为他不轻易妥协,使得苹果团队出品的水准逼近于完美。中国有句老话: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虽然完美无止境,但乔布斯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从不轻易就停下步伐。
乔布斯对待产品的态度也传承给了他的团队。苹果团队会在每年集思会对接下来的主要产品方向进行PK,以评选最重要的产品方向。在定完产品方向后,又会对产品模型进行PK。像iPhone这类产品,其样机模型至少迭代了十几二十个版本,每个版本都要接受乔布斯和所有核心设计人员的批判。且为了能看到整个迭代的过程,设计团队会将被否决的模型保留,每次展示时将模型从第一版到最新一版一并程序,以便大家能看到为什么而改。
然而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乔布斯最大的贡献在笔者看来是他对于产品的想法——那些划时代的想法。他曾说过这么一句:
我记得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应该是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正因如此,我从不依靠市场研究。我们的任务是读懂还没落到纸面上的东西。
乔布斯的想法并非凭空而来,一部分是借力自于他的同事,一部分是因为他在人文和艺术上的修养。他将人文艺术与科技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将苹果打造成了一家时尚科技消费品公司。
本小节的启示是:
- 完美是一种追求,即使最终做不到真正的完美,但追求完美能让你做得比预期更好。在满足成本约束的前提下,尽可能抬高水准,不要轻易说行,差异就一点点的形成了。
- 好的产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迭代、打磨和升级。
Ending
这篇书评不是本书的结束,本书还留给了笔者一些问题去自问自答,这同样是你的问题:)
- 你最底层的驱动力是什么?是什么驱动着你做现在的任何事情?
- 假如你赞同环境的重要性,在你的有生之年,可以做什么事情,使得你跟牛人们在物理距离上更为接近?
- 假如你在创业或即将创业,你的目标客户群体是什么?你的目标客户群体是否足够庞大?你的IDEA能否从这个群体的每个人身上都赚到钱?
- 你经常轻易的打击人吗?你有多久没有鼓励别人了?你有多久没有鼓励自己了?
- 你打算如何培养你发现美的能力?有什么可行性的举措?
- 或许你在做很多的事情,尝试做一下减法,最重要的是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值得你聚焦宝贵的注意力在上面吗?你需要如何分解任务,以最终实现这几件事情?
- 你给自己制定的长远目标是否足够高要求?能再抬高一下水准吗?
- 无论是商业还是交际,发掘他人真正需求是一项特别重要的能力?如何培养自己关于这方面的能力?
最后以苹果think different广告的广告词缅怀乔布斯:
或许他们是别人眼中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以下是本文的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