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学习梁宁产品思维30讲时,讲到产品做用户研究时,要关注人的情绪,从潜意识的角度,观察人的存在感是否被满足,若被满足则愉悦,不被满足则不爽,如果超出了存在感的边界,人会出现恐惧,每个人的恐惧点不同,基于自己的力量,面对恐惧有人会愤怒甚至是抵抗,有人则认怂继续恐惧。故,有此思考。
下文遵从一个原则:
1.任何理论,一定要能指导实践,不能实践的理论,存疑之。
2.理论基础:《快思慢想》中的系统一(快速反应、直觉、冲动)和系统二(反应慢、理性、分析)和佛学的第六识和第七识。
运行关系理解
尝试以下图说明之间的关系:
系统一是人行为的决定者,类似一个公司的老板,系统二是思维分析者,做分析判断,把建议给系统一。人很多时候,理性知道某事不能做却仍然做了,就是系统一没有接受系统二的建议。人经常不由自主、不知不觉地做了某事,是系统一直接运作的,只是由于有些人的感知能力比较粗浅,没有铺捉到,这可能就是系统一有时被称为潜意识的原因吧。
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见识等,是在系统二的理性运作下逐渐形成的,这也就是人通过教育、社会参与后,不断成长,树立知识体系、价值观的过程。懂的反省、总结的人,这方面会做得更好。
但是,系统一并不会马上接受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因为系统一不够理性,必须要有一个驯化的过程,改坏立正的痛苦。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影响很大,因为在童年是,对世界的认知少,系统二还产不出高质量的建议,价值观什么的,大都是在系统一的感性情况下形成的,甚至根深蒂固。随着成长,有部分被修正,有部分可能未被修正。
为什么人,要净虑,因为可以提升对系统一和系统二的感知能力,心理学上叫元认知,一种自观能力,可以检视自己形成的价值观等是否正确,系统一对待感受的方式是否合理,并通过系统二的学习和自律,来驯化系统一。
存在感
那么,我们的存在感是什么呢?
存在感就是系统一和系统二合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感受与系统一接受、固化的价值观等的匹配度。
匹配的时候,得到满足,感到愉悦,不匹配时,感到不爽。如果感受到的东西超出了存在感的边界,便没了安全感,开始感到恐惧。
自我、本我、超我
另外,我们会遇到另外一个概念“自我、本我、超我”。
我们先把系统一和系统二合作运行统一称为“完整意识”,那么自我、本我、超我就是完整意识的三个不同层次和部分。
*自我:是人最为原始、本能的意识反应,往往在童年是形成;
*本我:具备理性的意识反应,是通过教育或思维形成的理性意识;
*超我:比理性更好高尚的道德层面的意识反应,更多利他的行为;
一个人,同时又自我、本我、超我的部分,每个人的三者比例各不相同,每个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三者的比例也不同。本我、超我,就是一个通过理性驯化的过程,一个痛苦裂变的过程,对抗的是自己以前的自我意识,一个薄贪嗔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