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一般人不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问自己这样问题的基本不是一般人,至少你吃的比较饱,温饱起思欲……
我们经常问的问题是这样的:我要如何赚到更多的钱?我要如何满足我的欲望?我要如何活的快乐?我要如何赢?
那什么时候我们可能会问“如何衡量人生”的问题呢?生活中有一项关键要素突然变坏的时候!比如:重病了、快si了、失恋了(真爱)、苦苦追求的东西得不到了……
有一项“临终前,最后悔的五件事”的调查统计,分别是:
「希望我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
希望我以前没有那么拼命的工作;
希望我有足够的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
希望我能和我的朋友们一直保持联系;
希望我已经让自己成为快乐的人!」
你也认同的对吧?但我告诉你,这样的统计没卵用!
What?
因为他是对结果的追悔,不是对起因的反思!看完后干了这碗鸡汤,还是该干嘛干嘛。你看,我们并没有问如何衡量人生的“量尺”的问题。
我们习惯了用归纳法,因为这些现象得出这个结论,但这个结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吗?一个人用智的程度有多深,不在于他回答了什么问题,而在于他能定义和提出什么问题。菩萨问因,凡人问果!什么是“因”?这个问题且留下。
本公号是用来记录“思维”,下面针对如何衡量人生的问题,我分享一个我曾有的“思维模型”——平衡计分。如果你研究过企业人事、战略、绩效 whatever,你可能会立马知道我想说什么,但我想说的很可能并不对!
平衡计分卡
使用场景:企业组织的战略落地需要可衡量的指标,且需要服务于目标的绩效管理工具。
内涵: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通过图、卡、表实现战略规划,确保组织各项关键要素平衡发展。
形式展示:
实际上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组织内的应用要复杂的多,但看过我上一篇文章的要会使用“还原”,平衡计分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应该是拆解组织发展的关键要素,再对要素进行关键指标拆解,作为与目标挂钩的考核绩效,这样就能监控企业日常的经营行为不偏离战略方向。
还原出来的“道理”就有了更大尺度的指导意义,比如,是否可以用这套“平衡计分”的道理来衡量人生呢?人生可拆解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健康、快乐、财富、情感……把这些要素再去拆解为可日常监控、控制的行为指标呢?要运动、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多笑笑、多表达爱与感受、投身赚钱的工作……
好像,完美哦,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动手做一个自己的“平衡计分卡”,去监控生活中的关键指标,这样当我们的生活有某一项单一要素变坏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调整指标,人生不至于失控。临终前我们应该也会少了很多后悔,因为我一直为关键要素生活的。似乎,我们找到了可以衡量人生的方法!
但别急,我说了:我说的很可能不对。这种平衡计分的方式你们觉得会有什么问题吗?
比如:
生命是那么多元,我们没法用一套平衡计分模板套用到所有的人生,从而给出衡量结果;
人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监控关键要素不会太僵化了吗?你没法教我怎么活;
就有人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深度呀,而不是广度,要什么平衡?
……
我们似乎又没有了方法。注意思维方式!真正能让我们下“没方法”这个结论的,是没有一个确定正确的更大尺度的道理,让我知道人生的平衡计分,这样去划分关键要素是正确的,这是逻辑推演的前提逻辑还未成立!
现在,我们要来尝试回答上面留下的问题:菩萨问因,凡人问果!什么是“因”?
是事物的起因,前提条件,不会被证伪的逻辑基点!
就像:我觉得我很可爱,可爱的人招人喜欢,所以我觉得我招人喜欢!
你没法证明“我觉得我可爱”是错的,就像你没法证明“我思故我在”是错的,所以你没法否定“我觉得我招人喜欢”。事实可能不是这样的(我一点都不可爱),但没关系,“我觉得我很可爱”就可以作为一条衡量我人生的指标,因为在这个“因”之下,能产生很大积极的“果”,在我的生活里遇到问题,我就追因“我是可爱的呀”(我根本就不会去想这个是错的),就导致我的心态和处世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问题可能就解决了。
是不是觉得我上面这段论述很搞笑,但他确实代表了一种比“平衡计分”更好的思维方式,就是:去恪守准确无误的道理,才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积极的结果!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我要去遵从人生智慧的道理!
如果我的论述还不能使你信服或者明白,就要隆重感谢一下送我这本书的朋友:
去读原书吧,我不多做论述了,但我要再重点推荐下这位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另外两本书《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武断的下个结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读过这两本书,你的关键要素是严重缺失的!
回到我们的思维方式上来,还记得《原则》这本书吗?因为罗振宇2018跨年演讲上的推荐着实火了一把,但有多少人真正看懂这本书?我说的看懂不是看懂里面的内容,而是看懂这本书的“尺度”,我想很多人把它当小学生守则一样在看吧,应该做什么的1、2、3……实际上《原则》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我们所说的“衡量人生的尺度”,他用的是演绎法,大前提的逻辑基点没错,你的人生就不会错。
最后,我举一个实用案例作为结尾吧:
工作上我面试过一些人,发现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比较浮躁,工作没几年频繁的换工作,这对个人工作能力的培养、经验的积累都很不利,用人单位当然也不会优先考虑这样的员工。
但能否找一条衡量人生的道理,改变这种处境,变不利为有利呢?
比如道理是:年轻的时候要拼命做加法,勇于试错,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且热爱的事业。
那在面试的时候我们会对面试官说:是的,我工作时间不长,换了几份工作,但是每份工作我都有自己深刻的收获与体会,他们培养了现在您面前的我,现在我来告诉您为什么我是您这份工作的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