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再无生离与死别
“我们仨”团聚了,世上又少了一个传奇。杨绛先生的离去,105岁的高龄,她这是回到盼望已久的家,从此,他们仨再无别离。
传奇的一生,传奇的一家。清贫的一家,富有的一家。留一世惊叹,引无数感念。对于他们,除了羡慕,还有钦佩,羡慕他们的才情,羡慕他们的浪漫情缘,更羡慕他们相知相随,风雨一生的体贴与温暖。钦佩他们爱国爱家的情怀,钦佩他们淡泊名利的品格,钦佩他们勇对困境的坚强。我想要写点文字来纪念这份感动,却是语言无力,单薄苍白,难以描画出心声。
说他们一家是传奇,一点不为过。一个家庭里出一个名人,这都是很了不起的事了,可他们家仨,个个精品。三人各执一隅,各忙各的,各出各的成就,各有各的风采。幽默风趣的一家,相亲相爱,这样的组合,传奇而精彩。
说她是传奇的一生,那是羡慕她的好运气,好才情。出身世家,聪慧灵秀,识大体懂时务,好学上进,这样的人放哪儿也是人中龙凤呀。才女偶遇才子,他们绝好地抓住了这份奇缘,传出一世佳话。这样的人儿,遇到谁,都会幸福的,她具备幸福的能力,她积聚了幸福的气场。看她的文字,想像着这一对璧人儿飘洋过海,从诗和远方中走向生活的柴米油盐,那些琐碎的鸡零狗碎,在她的笔下,有趣生动,可见她是多么坚强独立的女子,既有小女人的娇柔,又有女汉子的担当,更有学生妹的痴迷,还有做了母亲后渊博的慈爱。她是把妻子,情人,妈妈,女儿,这些角色整合于一人,完美地一一展现。同样作为一个母亲,我常常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工作家庭两不顾,她的任何角色于我,都是不及格的,真的难以想像,她是怎样做到的。
清贫的一家,他们淡泊名利,不趋功名,唯有书与亲情是他们的最富贵财富,他们物质是清贫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是富足的。一书在手,世界都是他们的,不,他们自有一个绝妙的世界,浩瀚深远,与世俗纷争隔了一个眼界的距离。晚年的杨绛,捐了74万设立“好读书”基金,扶助贫困学子,圆了学子的梦,也圆了他们自己的梦,慈善做得低调不张扬,是他们最经典的风格。
除了学识,他们最大财富是亲情,这一家充满了爱的甜蜜。钱钟书赞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最好的妻子,生活中离不了的管家,她是最好的情人,情投意合的知已,灵魂相慰,她是最好的妈妈,暖心的好母亲好朋友,他们一家其乐融融,只要“我们仨”在一起,快乐更快乐,忧愁都赶跑。读过《我们仨》的人,都不会忘记,她笔下的“我们仨”,是多么合谐愉快的记忆,跟着杨绛先生的文,我仿佛游走在他们充满欢乐的小屋,听得见咯咯的笑声,闻得见真正幸福的味道。
走着走着就散了,这是人之常情,老人心上长满了眼睛,充满大颗大颗的泪,我看得也是泪水涟涟,相携一程又一程,总要送别的。一位孤单的老人,一位坚强的老人,她平静而充实地活着,“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一个睿智的老人,理智,坚强,从容,强调着生命的韧性。她替“我们仨”活着,把这爱延伸,把这一切的快乐与苦痛,都化作美好。
在这热闹如烟花的日子里,我们都难以忍受孤独,寂寞狂欢,是两个极端,人们在这中间来回穿梭,企图找到圣灵的钥匙,真的有吗?有!那就是信仰。只是大部分人以金钱为信仰,所以做了金钱的奴隶。杨绛,她以文学为信仰,以美以善良为信仰,所以她收获了美丽合谐,收获了满足与快乐,收获了学富五车的学识与著作。
晚年连失两至亲,这样的打击对一个老人是多么大的力度,可是杨绛先生活下来了,活得很好,做了那么多的事,这在一个年轻人都是困难的事,她是怎样做到的呢?我想,是她心中的殿堂太过富丽,那里“我们仨”一直都在,他们在文字的海洋里徜徉,汲取着知识的力量,他们把这美,播成花,结成果。记得一个友人告诉我:文字的世界是博大的,热爱了文字,就没有想不开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一下杨绛先生的形象,优雅的气质,淡淡的笑容,任何时候都整洁得一丝不苟,连每一根头发丝都梳得服服贴贴,精神得很,慈祥得很。本可以拼颜值,她却要拼才情。我要说,这才情,是她自带的光环,在她,就如穿衣吃饭一样,是本就具备的,是自小到大的书香的浸染,雕琢了这样一个美人儿。
“我们仨”来过,留下一世美丽,“我们仨”走了,自此,既无生离,也无死别。
V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