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无聊,娃已熟睡。为了缓解那难过的离情别绪,我决定用自己浅薄的理解,谈谈昨天晚上吃的火锅!
刚才百度了下火锅的起源,也没看到跟四川人有啥关系。可是,在我的接近30年的记忆中,基本没有跟火锅分开过……
我常常会想为何四川人对火锅情有独钟?这种情有独钟不仅体现在四川人的一日三餐里,还体现在成都大大小小的街道里。每年暑假回来,空气中弥漫的不是白玉兰的清香,而是火锅的辣香。那,为何四川人喜欢吃火锅?真的是因为味道好吃吗?
不可否认,味道好是这道美食吸引人的核心所在。毕竟,要想在川菜的发源地混,没点真本事,怎么存活?在四川,毫不夸张的说,随便街边一个“苍蝇馆”都是好吃的,更何况是有一定规模火锅店呢?可是,世间美食千千万,为何火锅店却是朋友圈出现概率最高的美食?我想并无它因,最大的原因就是火锅能营造其他美食所不能营造的氛围。
如果你有心观察,一般火锅店的装修都是浓浓的中国风,再加上浓浓的火锅味和那在锅里翻滚的红汤,还有那热乎喧闹的场景,像足了中国人最喜欢的电视剧大结局中的欢乐场景。有时候我们吃的其实并不单纯是食物,更多的是吃的感觉和心情。四川人好客,热情。所以在吃上面,气氛越好,吃的人越多,越能代表主人家的热情,主人家就越高兴。这场景很符合四川话的说话场景跟风格。曾经,因为在同事面前跟家里人视频,毁了自己“淑女”的形象,暴露出了自己大嗓门的本性。同事说“怎么感觉你说四川话跟普通话根本不是一个风格呀?”可不嘛,四川话跟唱山歌一样,比如喊吃饭,我们说“吃饭咯……”一定要把“咯”慢慢放大声,还要升调,才够味!我在想这可能跟四川自古以来的地形有关,山高水远,不就得大声喊嘛。于是,习惯了大嗓门的四川人,最适合吃火锅了。在那种热锅里还冒着热气,咕噜咕噜的呼哧声中,加上四川话特有的味道和四川人乐天的性格,即使地震了,也会调侃声“哎呦,把老子的鸭肠子震滑咯!”(用四川话读)在这样的场子里,边大声说话,边吹牛,摆龙门阵,也再和谐不过了。
火锅还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这很符合我们现代人即想融入大众,又想拥有独自小空间的心态。你想加什么料,你自己调,麻酱,红油,甚至黑暗料理,都可以,只要你喜欢。你想吃什么,你就自己烫,你想要红汤,还想要辣汤,没事,那就来个鸳鸯锅。你想咋吃就咋吃。所以也不难解释市面上多数火锅料都产自四川,就跟豆瓣酱一定要是郫县的才正宗。
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四川气候潮湿,动不动就容易风湿,所以我们需要祛湿。而火锅里有众多的香料,辣椒,花椒等,这些都是祛湿的高手,还有众多食材,可谓是食疗的最高境界。在冷的发抖的冬天,吃一顿火锅,简直不能再巴适。在热的流汗的夏天,吃顿火锅,简直不能太刺激。难怪人家说,在成都,吃顿火锅,就没有啥事是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吃两顿。 可是,为啥每次回来吃火锅,都吃的我心欠欠的?难道是因为每次都是走之前吃,所以感觉这火锅除了辣味,还有难过的味道吗?
那天,高三的弟弟偷偷告诉我,他们寝室在高考前瞒着班主任赖老师半夜在寝室洗手间,用床板铺着,在厕所煮火锅吃……我当时好想笑,故作正经的问他“味道如何?”弟弟认真的回答“嘿,还别说,半夜十二点起来,在厕所煮火锅,那感觉,还挺爽,关键味道还不错!”是啊,味道能差吗?那可煮的是“青春啊!火锅里,有青春,高考,友谊的味道!”
火锅可以以任意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难过,开心,喜悦,离别等等所有的即不可言表,又印象深刻的情感里!这就是它即霸道又贴近生活的多面表现。
印象中每次遇到重要节日,老妈总说“要不我们煮火锅吃?” “火锅”在我心中早已逾越了它美食的地位,成为了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印象。它更像是七月的暑假,年三十的除夕和浓浓的家的味道……
所以,或许我们吃的不是“火锅”,我们吃的事“火——过”!一顿火锅,所有事儿翻篇,日子红红火火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