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志中
这个话题源于一些学习心理学的人喜欢分析别人,想听一听我的看法,我就来跟大家谈谈我的一个学生跟我说他与另一个学习心理学的人发生了争论的事,争论的是什么话题呢?是心理学家A和我。
心理学家A写的文章非常好,那个人看了之后觉得“哇,说得太对了,我婆婆就是那样的人”,于是我的这位学生就问他:“那篇文章有没有告诉你怎么办呢?”那位朋友说:“这个倒是没有,我只是觉得他分析得太对了。我以前就觉得我婆婆就是那样的人,现在看了这个文章之后,我觉得更对了。”
我们说,A这样的心理学家,按照我们心理教育来说,他只知道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哪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呢?也就是“是什么”和“为什么”。他对这个心理现象、人际关系的规律及社会文化心理进行了“是什么”的解读,对其心理特征进行了“为什么”的分析,但他缺少了第三个部分“怎么办”。
我的学生与他朋友争论哪类心理学专家好,焦点就在于“一个是更多的去做分析问题,一个更多的是去做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两类:一类心理专家只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另一类心理专家就致力于“怎么办”;一种侧重于分析取向,另一种侧重于行为取向。
其实最成熟的水平应该是包含着这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只不过是咱们心理学初学者,更多的更执着于“是什么,为什么”。因为分析问题相对来说是简单、容易的,而解决问题是困难的。因为让自己去行动,做出调整和改变,总是困难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答案很明显。
一个心理专家对某一种心理现象或规律做指导,确认别人想确认的。比如一个妈妈看到一篇文章之后,就确认自己的孩子就是问题孩子;一个妻子看到了一篇文章之后,就确认自己的老公是坏老公,是一个巨婴老公。一个媳妇看到一篇文章之后,确认自己的婆婆是个坏婆婆,这里面是不是有危害性?我想是的。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我们要通过正确认知,应助其趋利避害才是,那是人的本能。
我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算命先生,遇到了三个进京赶考的进士,三个人问他:“我们这次进京赶考,会有什么结果?”算命先生伸出一食指,后来他们三个都在感激这个算命先生,说算命先生算对了。三人如果考上了一个,这个食指就表示“考上的一个”;如果考上了两个,就表示“还有一个没考上”;如果三个都考上了,就是“没有一个考不上”;如果三个都考不上,就是“一个都没考上”。也就是说,他这个表示指向了任何结果,这是一种情况。
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个人去找算命先生问吉凶和事态的发展,算命先生会说:“你这个事情一开始发展很曲折,但是后来结果总不会那么坏”,或者说:“你一生当中经历的困难不少,但你这个人经历困难的时候是不屈服的,虽然你经历了很多苦,你一直很努力,最后的结果是不会很差的”。你会发现,这个算命先生说的很对,那个来算命的人心里也已经有了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往往是趋利避害的。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有时候我们初做心理咨询的人容易掉进这个陷阱里。当事人已经有了答案,他过来找你,只是让你给他盖个章,证明他的证明是对的。比如一个妈妈,她正为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头痛,这个时候就想找到一个归因:我的孩子就是个坏孩子,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生下来就比较难管。为什么妈妈要这样做呢?妈妈不爱孩子吗?爱,但如果能证明孩子是个坏孩子的话,她自己就不用承担心理上更大的压力。她要缓解心理压力,就要这样做,这是人类进化而来的心理本能。
如果说心理学家给她写一篇文章,给她上一堂课,她马上就会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观点,遵循人类趋利避害的特点,所以她需要确认“我的孩子是坏孩子,我的婆婆是坏婆婆,我的老公是坏老公”,这都是别人的错,我没有必要做调整,这就是分析的危害性。
分析的越到位,那些人就更可能会利用这些分析。大多数社会大众认为,他自己就不需要改变了,他找到了借口,而且找到了充分的借口——你看心理学家说了你就是个坏孩子(坏老公、坏婆婆)。
心理成长,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我们不是为了找到别人的错误,不是为了证明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不需要改变的。心理学是为了了解自己,让自己有办法,而不是对别人有办法。
一个人如果知道了是什么,知道了应该做,就要去做。很多人知道但做不到,不愿意去做。因为没有爱的能力,没把孩子带好;因为自己婚姻家庭的问题,把孩子整出了问题,想来确认孩子是有问题的。最后花几个钱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送到国外去,都是在帮助这些父母逃避,都是在助纣为虐。如果你学了,知道了,你不做出改变,还不如不学习。
如果一个妈妈学点心理学,回家用学到的知识、方法去分析老公、孩子、婆婆,那我们说这个妈妈学了心理学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所以一些心理学家只帮社会大众分析问题,会有很消极的影响,这就是知识论分析的危害性。
因为当我们分析别人的时候我们看到是别人的问题,可是你也把自己隔离了,你也是当事人。当你分析别人的时候,你的眼睛只看到的是别人的不足,很难看到自己的,时间久了,你说别人的时候就像为自己推脱似的,你一直没有成长。
学习心理学就是转向自己,反求诸己。因此我不主张一些心理学家总是把一些社会中的现象、规律写成有关“是什么”的文章,为什么不把它写成“怎么办”?
我做心理学是先问你做了什么,而不要讲你能做什么;先说你有哪些要改变,而不是别人有哪些要改变的。这就是积极心理学,这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这就是知行合一、为了人更幸福的心理学,而不是为分析而分析的心理学。
因为我们要相信“我”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我”才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是一切的根源,我要向内不要向外,不把任何问题归因于别人的问题。
学习心理学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为了改变自己;不是为了找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不是为了证明别人的是错的,自己是对的。学习心理学是为了让自己了解自己,对自己有办法,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很多人学习心理学学反了,原来自己没那么高明地掩盖自己的错误、缺点,现在学习心理学高明了;以前穿的是布做的马甲,现在学习穿的是铁做的马甲,油盐不进,更听不见别人的意见。好分析别人的人就是把问题扔给别人,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