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观察身边同事同学朋友,希望找出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根本特质到底是什么,通过很久一段时间的积累思考我将其总结与“记忆”与“匹配记忆”的不同。细节分析可以参考《我的世界观1》更具体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对生活中一些很基本概念的理解不一样。有时是深度的不同,有时是维度的不同。排除象牙塔中晦涩的概念,对一些基础概念的通俗理解确实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决策理性很多。
比如说什么是货币,第一映像一定是钱。对货币的定义我最推崇陈志武教授的观点,货币是实现商品跨期交换的载体,本质是一种信任机制。所谓跨期交换就是跨地域交换,跨时间交换。A地的钱到了B地可以购买东西,今天的钱到了明天可以买东西。本质来说是一种信任机制,就是大家通过劳动获取的产出兑换成货币,我们信任它可以跨期的兑换成我们想要的东西。
紧扣这个定义我们可知道,只要可以实现跨期交换的信任载体就是货币,就是财富。这是经济学带给我们理解世界的一个方式。经济学就是把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行为抽象总结规律的一门学科。特别是由古典经济学发展出来的现在微观经济学更是辅助我们日常生活的好武器。其中最广泛利用的要数下面是三个“成本”的概念
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一个增量的概念,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生产一个“产品”产生的成本。
这里“产品”并不是仅仅指一个具体的货物,它可以富士康流水线多生产一部手机,也可以是培训班多招一个学生听课(注意,不是指人,而是为人提供听课的服务)。
比如手抄书、印刷书和电子书。在没有印刷术之前,制作一本书,需要人工手抄,这个边际成本就很大,因为每生产一本书的边际成本几乎是一样的。到了印刷时代,在版刻好之后,在生产一定量的书后,利润抵消了刻板的投入,每多生产一本书的边际成本就小很多,因为成本这时大都仅限于 纸张 和装订的成本。到了电子书时代,可以说边际成本为零,在同样的推广营销投入后,提供给更多的客户消费,卖方的投入几乎为零。所以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和亚马逊 豆瓣 网易 腾讯等合作推广电子书了。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一个对比的概念,可以通俗理解为,做一个选择,所放弃的其它机会可能带来的最高回报。
“机会”指的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虚拟的荣誉、心里感受等。当我们做出一个选择之后如果发现机会成本过大(本来有更好的选择),就会后悔,感觉吃亏。实际上我们做任何事都会有机会成本,比如一部分钱是用来投资理财还是用来参加课程学习,都是如此。在我个人的理解中,在现实生活机会成本有当前机会成本和未来机会成本。比如你的股票大涨,当前没有出手的机会成本就是现在没有套现,因为你相信未来涨的更多。未来的回报会远远大于当前套现的机会成本,但是如果大跌呢,那么就会觉得当前没有套现的机会成本很大。所以说机会成本是一个对比的概念。很多时候量化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房地产行业以及金融行业的暴利现象极大的提高了其他行业的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一个过去积累的概念,可以通俗理解为,做出决策之后导致之前的投入都失去价值。
最常举的例子就是追了很久的女生,突然放弃了。过去的感情、金钱的投入就是放弃的沉没成本。还有赌博,和炒股爆仓前的坚持都是如此。因为过去的投入干扰了当下理性的决策。沉没成本不能干扰正常理性决策。因为决定当前决策的最好的参考指标是机会成本。因为沉没成本是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是过去的一个积累,已经成为事实。是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现在或将来只能创造的收益来抵消沉没成本。
可以说这三个概念在我们日常决策选择的方方面面中都承担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