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所谓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 ——蔡崇达
是的,这是一本在微博,在豆瓣,在简书上推荐率都特别高的畅销书,但是我们不能说这本书是畅销书我们就该去读,就该不去读,其实读书看自己的喜好吧。当然畅销书也有畅销的理由,不过有些人一听到畅销书就嗤之以鼻,觉得形式大过实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想说你可能会错过一些好的东西。我很喜欢《皮囊》中最后一篇作者引用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那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读书也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更清楚的看见我们内心的一些东西。
这本书我已经不记得是从哪个渠道知道的了,反正知道很久了,刚开始听到这个书的名字,还以为是讲什么恐怖的故事,2333,原谅我就是这么的肤浅。而当我真正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四个词,尊重,自卑,悲剧,心态。
整本书的基调是很沉重的,是作者从一个小镇到大城市北京打拼这一路来所经历的事,父母的故事,遇到的朋友,所处的周遭环境,以及对故乡的怀念和不舍等。然而在他细腻的笔触下,每个人的生活却是过的那么艰难和痛苦,人活在这世界从来就不是轻松的。有人说这本书作者写的太过用力,其实会不会是你活的太轻松了,你没有经历过那种感觉,处于贫穷的环境,但是内心却不甘,那种现实与梦想的落差,真的可能会摧毁掉一个人。
“皮囊,皮之为质,囊之为行,藏污纳垢,谓之臭皮囊也”这是出自佛家典籍的一段话。第一篇是写阿太的,阿太活了99岁,阿太说过,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她的一辈子都活的很决绝坚忍,心肠很硬,对肉体毫无怜悯之情,切断了手指,只是哎呀一声,说了一句手指切断了,女儿去世了,她没有流泪,而是一会看看厨房饭菜准备好了没,一会移开棺材看看女儿,在自己儿子几岁的时候,就把儿子扔到海里,让儿子学会游泳。一辈子对自己都是狠狠的,切菜如同切排骨一般用力,女儿进入焚烧炉后,她也平静的如同与她无关一样,当作者问她,她说因为她很舍得。她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在阿太心中,人死了,只是脱离了这副皮囊而已,灵魂反而更轻盈了,所以我们都该好好利用这副皮囊,而不是伺候这副皮囊。
还有就是被作者父母的爱情深深感动,那个年代,爱是说不出口的,爱是深埋于心的。但是真的看得出来,作者的母亲是有多爱作者的父亲,对那个时候的母亲来说,对一个男人的爱,就是要给他足够的尊严。父亲在作者读中学的时候中风了,瘫痪了,这对于一个正处于壮年时期,心高气傲,对家庭有着无比责任感的父亲打击可想而知是有多大,儿子还在读书,女儿尚未出嫁,我都能想象到父亲内心的苦闷和自责,以及对自己的愤怒,从而对家人的迁怒。对于母亲来说,她绝不能让父亲这个家庭一家之主的形象坍塌,在她心中,父亲是他的依靠,父亲没有完成了的愿望,她要替他完成,她要替他找回这份自尊。所以在家里捉襟见肘的时候,她固执的要修新房子,即使明明知道可能第二年就会拆掉,即使其他的亲人都觉得她自私,虚荣,即使儿子还在读书,女儿尚未出嫁,家里还有很多事都没有打理好的情况下,她依然固执己见的要修房子,好在作者能体谅到母亲的这份苦心。这是母亲对于父亲那份不能说出口的爱,她不能让父亲感到自己因为瘫痪而在周围人面前抬不了头,不能失去尊严。即使又要过很久的苦日子,要去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菜,即使受到别人的误解,即使准备了老鼠药,随时准备离开这人世间,但是最终也坚持了过来。最终她给足了父亲的尊严,家里的房子是周边最高的,这份可贵的尊严来自一个弱小的女人,这就是她表达全部爱的方式,爱一个人,就给他足够的尊严,完成他未完成的心愿。
作者父亲去世后,母亲常常梦见父亲,梦见父亲还是瘫痪的样子,于是便开始异常的着急,他想要帮助父亲,她觉得如果父亲给她托梦的时候还是生病的样子,那就是他在人世间的罪还没有赎完,她必须要帮助父亲。读到这里,我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画面,我想到了,我的爷爷奶奶,他们的感情也像这种,平凡而伟大,爷爷去世后不久,奶奶就说经常梦见爷爷,他说爷爷还是生病时的样子,我看到她的眼睛里充满忧虑。有的时候我说我梦见了爷爷,奶奶就很期待我给她讲,好像在急切的询问着爷爷最近过得怎么样,当我说我梦见爷爷像以前身体好的一样,在看我给花浇水,我们一起说说笑笑,于是奶奶才舒展了眉头。寒假回去了,奶奶说她已经很久没有梦见爷爷了,她显然已经轻松了,可能她觉得爷爷在尘世间的罪已经赎完了吧,现在的爷爷应该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吧。
还有作者成长路上的朋友,两个阿小,天才文展,厚朴等,这些都是在各自成长路上艰难行走的例子,我觉得印象很深的是文展,他是我们身边典型的别人家里孩子,成绩好,性格好。虽然文展是兔唇,但是他从来不自卑,反而能笼络一大群小孩跟在他后面,听他指挥,他是少有的对自己未来很有想法的孩子,他很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还有自己未来的梦想,他要走出这个小镇,他不甘成为他所看不起的那种人,他知道他们家条件不好,他只能上中专,中专的分数在一个范围内,他必须要控制自己分数一定要在那个范围内。不过值得敬佩的是,他做到了,不过后来的发展却是没有按照他计划的那样,他一直都很自信,要强,甚至是刚愎自用。其实在开始他对自己那么严格的要求,对自己未来目标的过度严苛,就可以预见一点结局,不过不怪他,在那个时候的小镇,他有梦想,他想走出小镇,他想在大城市扎根,这些都没有错,很正常,只是心态的问题。去了外面读书后,他发现自己已经不是那个在镇上被众人拥戴的文展了,心里有很大落差,同学跟他的关系不好,不听他的,有人在嘲笑他,他又很倔强,他不能容忍以前比自己差的人过的比自己好,就如作者后来回老家去看他的时候,文展说,他觉得作者过的是他该有的人生。于是两个人沉默良久,一段童年时期最好的感情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消失了。
起初我想这个作者应该五六十岁了,才会吃了这么多苦,有很多人生阅历。因为一个人是要经历多少事才能对生活,命运甚至生命领悟的这么透彻,还能平静的把这些内心的伤疤揭出来给大众看。他讲自己当年的窘迫不堪,家徒四壁,甚至苦的全家都要吃老鼠药的时候,丝毫不渲染,异常平静的讲述。百度了下,作者居然82年的,还是很年轻的,虽然是82年的,但是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国内数家一线媒体的主编,而且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小的时候生活过的很拮据,所以他的成功完完全全是靠自己一步一步努力得来的,真的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才子。但是我们也能想象到他是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才达到了这个高度,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的,不甘于平凡的人。
皮囊之下,该是以一个怎样的灵魂来游走于人世间,我觉得内心的清澈和满足或许才是最重要的,皮囊之下的心态尤为重要。尘世间欲望的污浊,我们要有一颗能净化的心,任何时候,皮囊之下,心态的端正,内心的敞亮,这才是我们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