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在《易经》中与感相通,内心有所触动,有咸咸的味道,就是感动。能感动人心的未必都是美好或是喜悦的,比如奉献与牺牲,都是带有悲剧色彩的。有人愿意为你付出和牺牲,这不令人感动吗?
三国时,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柔上而刚下,作为国君可以放低姿态,真诚以待。诸葛亮为刘备的真诚所感动,辅佐刘玄德夺荆州、烧赤壁、进西川、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夙兴夜寐,事必躬亲,虽肝脑涂地也不忘报玄德公的知遇之恩。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周文王与姜尚,唐太宗和魏征。所以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咸,是一种有积淀的反射。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感觉上,那可能永远也找不到感觉。触发人类行动的最基本原理就是反射,我们是需要即时回馈的物种。付出了必须有回报,努力了必须有收获,不然就找不到感觉。但实际上,更多时候,事物是以漫长的潜伏为积累通过量变引发质变的。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付出和结果没有那么立竿见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执随,不让自己的内心随波逐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憧憧往来,朋从而思。在无常面前,遵从自己的内心着实不易。因此,咸的意义还在于对不执随的三个认识。一是境远不求,不要为遥不可及的梦想而痴心妄想,或是一味的付出。二是境来不拒,坦然面对现实,无论顺境逆境。对于自己的缺点不足可以坦然接受。一个人如果能够对做的每一件事,分析清楚其中的随机性所占的比例,并心平气和的接受它,其实就是宝贵的财富。三是境去不留,已经失去的,难以挽回,就不必强求,一味的努力和付出,救赎似的自我道德感动,不会感动一个决意放弃你的人。
咸不是一个人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两个人的心灵感应。咸是互相的,咸是无心之感,然而无心之感,却能有感应。因为无心的付出是真诚而自然的,有心之感会掩饰功利的动机。比如,一个男孩用套路的方式追求一个女孩,在女生楼下精心摆好爱心,手捧1314朵玫瑰花束,拉拉队高喊“牵手牵手”。这种一时的感动往往都没有很好的结局。因为这种感动是刻意的,有心的,暂时的,而非真诚的、长远的。
把握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不是口号,而是一种自我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