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从十多岁起,我开始想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如果我妈没有和我爸结婚生下了我,那么我在哪里?朋友们告诉我,这些都是虚无缥缈没有答案的哲学问题。我问他们:什么是哲学?他们也答不上来,说反正你想的这些不是马克思哲学。
我并没有十分系统的学习哲学,只是囫囵吞枣的、零零散散的读过一些西方哲学,忘得都差不多了。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也仅限于对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的肤浅了解。春节期间,偶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使我对中国哲学思想有了系统认识。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生于1895年,卒于1990年,成长生活在处于巨大变革中的20世纪,他毕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冯老于1915年考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冯友兰先生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
1946年至1947年,冯友兰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访问教授期间著成《中国哲学简史》。该书用“小史”的形式梳理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哲学脉络,以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对于系统的构建中国哲学史知识体系是非常有益的。因为《中国哲学简史》最初是冯老在美国授课时的讲义,所以通俗易懂,书中语言较为流畅。同时,本书是由英文翻译为中文,行文也比较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另外,书中有部分古文引用,对于已经习惯碎片化快速阅读的我们,初读时可能会感觉晦涩难懂,但坚持反复读下来却有助于我们对于古时哲学观点的深刻理解。
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中国哲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统一。佛家和某些道家认为,如果要达到人生的最高成就,则要脱离世俗社会,甚至离别“生”,向“死”而超脱,这是“出世的哲学”。以儒家为代表注重人伦和社会事务的哲学,则是“入世的哲学”。
我们常说中国人信仰实用主义,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似乎是入世的哲学,因为无论哪家的思想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在讲政治,讲道德。但实际上,它是入世和出世并存的哲学。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出世”和“入世”这种反命题统一起来。中国哲学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统一这种反命题。
中国哲学认为,圣人是在理论与行动上完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统一。他的人格就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从修养成就方面阐述一个人的道德成就,“外王”是指人在处理社会事务方面的功用。“内圣外王”是说有最高精神成就的人,按常理可能为王,且最宜为王。但他是否有机会成为王,却是无关宏旨的事情。
“内圣外王”是中国哲学的主题,哲学的任务是使人们养成这种人格。
人性善与人性恶
◉ 孟子:孟子在解释人施行“仁”的动机时,提出了人性本善。他的人性善并不是指人生下来就是圣人,而是认为人性有善的成分,但也有某些成分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成分。这些成分无所谓善恶,但若不加以控制,就会向恶的方向发展。孟子提出人有“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四端”,只有发展“四端”,人才可为真正的人。
◉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荀子的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无善端,而是有欲望的恶端。人通过“智慧”让自己的行为趋向善。这种“智慧”就是在群体生活中接受“礼”的约束,在有限度满足私利的同时受到社会的约束。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与墨子相似。
◉韩非子:与荀子一样,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与荀子不同的是,韩非子认为约束人的不是人为因素,而应该是法家的治道。法家的治国之道,是建立人性恶的基础上,认为只有通过法制才能防范恶欲。
人生四重境界
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人顺着本能或者社会风俗习惯做事,缺乏思考,对所做的事情并无觉解,或者不甚觉解。
◉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自己,为自己去做事情。其动机是利己的,所做的事情,对他而言是有功利意义。
◉道德境界: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他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为社会利益做事。这种人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道德意义的。
◉天地境界: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更是宇宙的一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了解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并自觉做他所做的事情。
在这四种境界中,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自然产物,而后两者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道德境界的人是贤者,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中国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们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浓缩了诸子百家到近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精华。这二十多万字仿佛是流淌在中国哲学长河中的一叶小舟,载着对中国哲学充满好奇的后辈们浏览千年思想文化。若是有心,亦可纵身跃入长河,在蜿蜒的哲学激流中去深潜,去探索,去挖掘。
最后以冯老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一些佳句: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实际的信息),而是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
。每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思想的人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