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馆回来,我儿子奇怪我怎么借了一本《二十四节气》,还以为我忽然关注气象了。我当然没有。因为之前有央视主持人推荐书,别人推荐的都是些名著,敬一丹推荐的却是一本二十四节气的书,还说放在枕边随时会看。当时我很惊讶,这种专业性的知识书很有局限性吧,不学气象的看它有多少意义呢,还放在枕边?
所以,当我在图书馆淘宝的时候,看到这本《二十四节气》一下子想起敬一丹,就顺手拿起来,一翻却是我喜欢的款。跟其他名著小说放在一起,竟有些独树一帜的清丽。
后来知道这并不是敬一丹推荐的那本书,不过叶华的这本书很合我心意,险些被我错过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二十四节气歌,这本书就是按照这些节气的顺序来写的。不过把立春放在了最后,因为春代表希望。
这本书的语言很美。他这样写道:
俞平伯的文章我常常在床头看,灯下独坐,读到鸡鸣隐约,仍意犹未尽,人像是在碧桃下发了一会儿呆。读周作人的散文,仿佛回到民国的早春吃了一回野生薄荷,然后耳边簪枝红花跨马徐行,不枉修竹了一回;读周建人的散文,像是去了一回历史博物馆,很受教育。
哈哈,这个比较真是有趣,也非常贴切。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作者还插入一些古诗词,非常应景,也让我对诗词有了更深的体会。比如写到梅雨,他这样写道:
有人作咏《梅雨》诗一首:“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还有一个人似乎更传神,他在黄卷青灯后发呆:“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他们比的不是才华,是内心的寂寞。才华出众时,内心的卷轴闲散打开:“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梅雨来时,已经芒种后期了,这段阴雨天气让初夏轻轻弱弱向盛夏过渡了。
这样的文字我真是喜欢得很。
文中更多的是回忆,回忆人,回忆事,风声、藤影、灯火,母亲、童年、读书等等。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二十四节气要写那么多回忆,这跑题儿是跑得有些没边了。后来想想,其实就是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讲述一些应季的花草及气象,再穿插一些幼时的回忆。理应如此啊,于是释然。其实无论写什么样的回忆,表达的无非都是一份心境,并随着联想肆意扩散。往事难忘,温馨如昨。娓娓道来,人心暖暖。
在《小暑》一章里,作者写到了去同学家借小人书,路很远,但他仍然不辞辛苦。遗憾同学每次只肯借两本,还了才能再借。于是他就在同学家里看完两本再借两本,一天就能看四本,对于爱书的人这真是赚大了。我小时候也看了很多小人书,那是我们那个年代无法抹去的美好记忆。有的是自己买,有的是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着看。反正都是借来借去,传来传去。有的小人书上的画是画出来的,有的直接就用了影视剧的剧照,这种小人书更高级,也更受宠。那时候武侠剧非常盛行,到处刀光剑影,每个人都是大侠。甚至作文里再也不叫小明小红了,都叫令孤**,欧阳**,让老师非常无奈。
前几年去西柏坡游玩,竟意外看到有卖崭新的小人书。我特别想买几本给儿子看,可是15元一本,我没买。不过现在又有了一种大小人书,16开大,每页有4幅图,有讲解,跟小时候的一样,就是大。都是名著改编的。像《三国演义》、《红楼梦》什么的,很有助于孩子们看。
在《立冬》一章里,作者提到了小学时有位老师上课爱延时,学生起外号叫“李延时”。我想起我上小学的时候,几乎没有自习课。因为自习课总是被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霸占,谁先占谁就用。有时候语文老师抱着教案踩着铃声来了,发现数学老师已经开讲了,只好悻悻地离开。老师们抢自己课也颇费心思,自己的课上完故意不下课,拖堂到下一节课,拖过整个课间,拖到自习课开讲,确定这堂课占定了,才让内急的同学们“悄悄地快速地去趟厕所。”那时候我就想,老师们怎么就那么敬业呢?真是无私奉献哪。
还有讲补钢精锅那段也非常有趣。
一本书看下来,欣赏了美文,洗礼了古诗词,还回忆了过去的好时光,就像重温了一部老电影。作者在序言里说,这本书让他在回忆里歇了个脚儿,其实我也跟着歇了个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