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微型小说,这是我做的一个尝试,因为故事是一种复杂集合,里面可以集合多个理念而不需要阐述利弊,相对于表达单一观点的论文或散文,小说更多样,而且趣味,这也是大多数人喜欢看小说的原因。
我看小说多数是获奖作品,比如诺奖、矛盾文学奖等等,这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毕竟获奖的东西不会太差,避免了看一些庸俗读物导致的时间浪费。
曾经有一段时间要求自己不看小说,那时对小说的看法是太无聊,的确很多小说就是这样的,甚至一些世界名著也包括在内,但从《百年孤独》开始我有捡起了小说,而后来看《三体》更让我深入其中,同样的理论如果只是学习是无法完全体会的,而在小说的场景中就可以直观的领悟那种情境,而相对于文字的对于情境的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看《时间简史》,这书在那时候很畅销,而这书仅有一半是讲物理和宇宙的,另一半则是霍金的传记,之所以要加入传记是因为出版商觉得只讲理论太枯燥了,没人看,而加入传记就会变得畅销。同样的事情在我看的《相对论》中也出现过,里面加入了爱因斯坦的传记。
专业书籍与大众图书的区别在哪,吸引力,专业书给人的感觉永远是那么的刻板、无趣,这让很多人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甚至所谓的专业协会的先驱们会故意加深阅读的难度,制造各种专业词汇和概念,可能这样显得更专业一点?但却让大多数人被排斥在专业之外。有时候我会想这是不是故意制造的壁垒,进入专业的门槛越高,专业内的人员越安全?如果是这样就太小气了。
我喜欢《三体》的原因是它很通俗,或许对于没有基础知识的人来说比较难懂,但只要稍加学习(或是上网搜或是找些辅助资料看看都行)就可以明白其中含义,而且这会让读者更加深入其中,不仅是在看一个故事,还能从中学到从未了解的东西,感受到一种完全不同体验。
讲道理是最无效的,而且招人反感,就像老师照本宣科一样,你不得不听却又提不起精神,而小说不同,让人在一个情境中感悟。
道理不是教出来的,即便硬教也大多荒废,而领悟到的东西却能长久铭记,甚至指导行为
在这个传播形式急剧变化的时代里,人们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新奇,以往大篇幅的书籍阅读越来越少,精致的短文逐渐成为主流;以往文字为主的内容占比越来越小,图像、视频内容越来越多。时代越进步,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越多样也越有效率;同样,内容的平民化、通俗化也是趋势,越来越多的深刻内容被用简单的词语讲解、说明,在娱乐的同时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和观念。
这是这个时代的阅读升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这个潮流,升级我们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