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大部分任务是团队完成的。
角色匹配的概念,就是考查应聘者能否承担好相应的团队角色。
举个例子:我在发刊词中提到了一家军工企业,当时我只说他们给每个团队配置了一名财务人员。
其实,他们还做了更多。
比如他们有些工作组由8个人组成。
这8个人被领导者暗自分为了四种角色。
第一种,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实干家,占3个名额。
实干家主要负责图纸创作,所以招聘时会优先选择那些基本功扎实、获得过行业大奖的人。
第二种,起个名字叫创新者,负责提供灵感,也占3个名额,招聘时会优先考虑那些拥有跨产品研发背景的人,因为他们擅长知识迁移。
比如在研发火炮的团队里,他们就会加入有军用卡车研发背景的成员,目的就是方便在日后能够顺利进行车载改装,形成产品系列。
第三种叫协调者,担任粘合剂,占1个名额,招聘时会优先考虑那些人际关系好、擅长沟通的人。
最有意思的是,他们把最后一个名额留给了叫做熟虑者的角色,招聘时就一个核心要求:性子要慢。
为什么?企业领导告诉我,武器研发,第一方案往往不够完美,考虑不周全。
这时就需要一个慢性子拖延点进度。
大家才有可能冷静下来,发现最初方案里的不足。
当然,并不是说这名慢性子员工就不懂基本知识,只是相对的性格要求有变化。
在这个案例中,人才不是按照岗位的需求,而是按照团队角色的需求被考察的。
类似的管理思路在谷歌里也出现过。
谷歌就发现,高创新团队里,总有那么几个人是没什么创造力的。
角色匹配的优势在哪?以前我需要去找一张完整的脸,但现在我只需要去找合适的鼻子、眉毛、眼睛,你说是不是会更简单?不仅如此,当团队中走掉一个人,我的工作也仅仅是再找一个眉毛或者鼻子,精准度就比去找一张完整的脸要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