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是导演张杨拍的一部关于藏族信仰的电影,准确的说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整部电影没有一个专业演员,都是当地人本色出演。而我却是没有信仰的人,为什么会看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一种对神秘西藏的探究欲望,毋宁说是对那些内心笃定的人一种心底敬意。
《冈仁波齐》是一部情节简单没有高潮的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村民尼玛扎堆父亲去世了,尼玛扎堆的叔叔杨培感到十分惋惜,因为老哥俩天天念叨的拉萨朝圣没能成行。尼玛扎堆决定带着叔叔去拉萨和冈仁波齐朝圣,完成父亲的遗愿。
在藏传佛教里,马年是释迦摩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冈仁波齐的本命年。这一年里,诸神都会聚集到冈仁波齐,马年转山一圈,则可以增加功德。
这个计划得到了村民们的热切响应,他们中有屠夫,有孕妇,有中年夫妻带着小女儿,有少年……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因由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风尘扑扑的上路了。为了去冈仁波齐,用一辆拖拉机拉着必备的物资,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多,长达两千五百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每一天他们清晨开始朝拜,磕长头匍匐在318国道上,身边不时有各种车辆呼啸而过。无论是泥泞还是水泽,没有犹豫;无论山上滚石还是耳边寒风,他们义无反顾。
暮野四合就搭帐篷落脚,取水生火做饭,晚上在老人的带领下诵经然后睡去。每一天都是如此重复,不同的是时间更迭。他们从白雪皑皑到桃花开满山谷,又到满目苍绿。
他们经历了春夏秋冬,他们经历了生老病死,他们没有畏惧没有杂念,只有一个个头磕向远方。
国道上标志牌的里程在一点点变大,他们磕的头起了包 ,鞋子坏了又坏,连身前挂的皮子也都烂掉了,但是什么事情都没有阻挡他们向前的脚步和决心。
有几个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孕妇半夜临产,到医院生完孩子,收拾妥当不是回家坐月子而是继续朝拜的路。
杀牛为生的屠夫磕头在地,发现一只昆虫爬过,悲悯之心使他静静地等着昆虫爬过,生怕一不留神伤了它弱小的生命。
小女孩扎扎感冒头疼,妈妈也坚持让孩子磕头,并且说磕头是好的,小女孩单纯质朴,就坚持按照妈妈说的做。
拖拉机被撞坏了,就放弃拖拉机头,男人们连推带拉着剩下的部分继续向前走,走一段放下拖拉机,再返回去磕头,他们没有一丁点的马虎,留不得一丝的将就。
从拉萨去往冈仁波齐的路上,妈妈背着路上出生的幼儿,一个长头一个长头的磕下去,没有丝毫的犹疑……
叔叔杨培在神山脚下,于睡梦中安详地死去,尼玛扎堆为叔叔的圆满而欣慰,老人身躯就那样包裹着白布,在喇嘛的超度下,放于秃鹫盘旋之地……
看过电影久久不能平静,夜深人静的时候脑海中盘桓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何为幸福?
幸福与物质的丰富生活的条件优劣成正相关吗?可是这些藏族同胞物质匮乏生活条件艰苦,却感到无比幸福,而又有多少财富加身的人反而感到苦闷彷徨呢。他们没有比较,有的只是平和的心态和对自我的接纳。
二是为了梦想我们真的尽力了吗?
当我们打算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执行力有多少呢?有多少时刻,我们是真正拼尽了全力,还是见到了困难,我们就退缩半途而废的呢?我们给了自己太多回旋的余地,给不能坚持的自己找了多少个借口。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遇见的困难,可能远没有他们在朝圣路上遇到困难那么多,但是我们就缺少那样的恒心,所以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是人和人之间该如何相处?
藏族同胞之间的相处方式,特别让人感到舒服。为了朝圣,他们筹备各种物资,准备什么没有硬性要求,但是他们都是拿出了大家最需要的东西。无论熟悉或陌生,他们彼此之间不计较,不攀比 ,不功利,施予善意也接受善意,充满了人性的光芒。
四、怎样面对生死?
对于婴儿的出生和老人的离世,他们没有惊慌失措。路上生路上死,不过在路上而已,淡然面对生死。淡然的背后,是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认可与满足。
的确,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和物质条件都不尽相同,也未必每个人都有仰,然而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去追随梦想的借口。
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神山冈仁波齐,他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但是,我们要有虔诚的心,笃定与力量朝向神山。
热爱生活,愿我们都在朝圣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