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协议过程
没有用户的需要,也就没有项目的诞生。
一旦某种需要被识别、察觉并被捕获,资源配置到位,便有可能产生了某种采办和供应的潜在需求。例如,当一个组织存在着某种需要,却无法独自满足这种需要,便可诉诸于某种形式的协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采办和供应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密不可分。在ISO/IEC/IEEE15288标准中,协议过程便如此定义为:
[6.1(b)][协议]过程定义了两个组织之间建立一项协议的必要活动。
此外,采办过程还可以一种优化投资方式的替代选项。比如,当市场上存在着一家供应商的提供的商品,若比本企业直接生产更加经济、交付更加便捷,完全可以考虑直接从这家企业采购,而非全部配件都由自己生产。这是一个全球化的经济时代。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远景规划,一家企业只要在产业链上占据一席之地,便可生存无忧。采办和供应过程分别对应于本章中的6.1节和6.2节。
理论上讲,所有的组织都要与工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客户、合作伙伴等其他组织中的一个或多个发生关联。这时,就需要协调工作接口。协议过程的总目标是识别这些外部接口,并建立各种关系的广义参数,例如识别从外部实体单位获取输入的要求,交付给外部实体单位的输出物细节等。这种网状的关系便是现代企业的基本运营环境,也是研究本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切入点。产品或服务的交换便是典型关系的其中一种。
正如前文所述,采办和供应过程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般密不可分。两者之中的每个过程都建立起了协议执行的上下文(Context)和约束,这也成为本单位、本组织中其他生命周期过程的大背景、大舞台。尽管协议的方式有正式、非正式之分,但都有这种神奇而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不同组织之间的协议要更加正式和严谨一些,比如用合同的形式。同一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议则可以非正式一些,有时甚至是口头协议。ISO/IEC/IEEE15288标准的一个重要贡献便是突出了系统工程师是协议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这对于系统工程师来说,意味着福音,其话语权将会得到更大的保障;这对于组织领导来说,意味着提醒,要在与外部组织签署协议时更多地参考系统工程师们的意见。
协议谈判形式多种多样。这要根据组织的性质、类型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议需要经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所涉及的各方逐条逐款地商议各自的角色、分工、义务和前提条件。在谈判过程中,系统工程师为项目经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并负责评估各种变化的影响大小,各种备选方案的权衡,风险评估以及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技术输入。
例如,验收标准经常是协议谈判中的重要事项,应当包括但并不限于:
1.系统需求的完成率;
2.需求的稳定性和量化增长,譬如有多少需求是后来添加上去的,又有多少需求在产品的研制过程中被修改、被删除;
3.合同中规定的交付文档完成率。
事实上,明确这些标准可以保护协议过程中的当事双方。采办方可以免于被迫接受质量低劣的产品,而供应方也可以免受买家变化无常、犹疑不定的折磨。当然,达成协议的过程本身需要经历多轮的谈判。有时候,谈判的过程还会十分的漫长。在这种情况下,追踪协议谈判的进展也至关重要。哪些条款已经达成一致、哪些地方双方还有分歧,这些细节信息都应当被及时记录下来。
需要说明的是,协议过程还可以被用于同一个组织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协议往往会更加非正式一些,并不需要如前述般那么正式的法律文书。
ISO/IEC/IEEE15288标准中的协议过程包括采办过程和供应过程。这两个过程被收入其中有一定的理由和考量。这不仅是因为各组织通过这两个过程来开展与目标系统(SOI)密切相关的内部具体业务,还因为其建立了密切的外部接口关系,比如产品或服务的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