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算序言吧,也顺便介绍一下这个专题。
这个专题是冲着实用性来的。但写作的内容,其实是兼顾科普的性质。我的观点,解决健身问题,不应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还是那个原因,人体太复杂,运动太复杂。最基本的原理,必须弄明白,否则健身方面的问题,你永远要依赖别人。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觉得没意思,是不是接下来絮絮叨叨要讲理论了?别怕,严肃的理论,我知道大家不爱看,所以我不讲。我是打算,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实用性的基础上,教大家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给你“鱼”,顺便还给你“渔”,这不挺好?
很多人问我该读什么书,读了我推荐的书,也学会很多东西,但反映不知道怎么联系实际。这就涉及到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很多理论,看似是干巴巴,实际上如果学会融会贯通,一条理论能解决很多问题。
我随便拿一个知识点举个例子。比如“大多数运动时,糖和脂肪,实际上是同时被利用的,只是比例不同。高强度运动时,糖类提供能量比例较大,低强度运动时,脂肪提供能量比例较大。不运动时,身体的能量来源主要是脂肪”。这是个最基本的知识点,怎么运用到实践中去?
我们以这个知识点为前提,通过分析就会知道,所谓“运动不超过30分钟就不燃烧脂肪”的观点是错的。因为绝大多数运动中,都不存在先使用糖,后燃烧脂肪的顺序,能量物质都是同时利用。
以这个知识点为前提,通过分析,我们还会知道,所谓“达不到燃脂心率就不能燃烧脂肪”的观点是错的。因为燃烧脂肪,根本不需要多高强度的运动。低强度运动,也能燃烧脂肪,脂肪供能的比例还比较大。不运动时,运动强度相当于零,这时身体倒基本依靠脂肪提供能量了。
我就这上面这个例子多说一点。有人会想,那是不是低强度运动更利于减脂,因为脂肪提供能量的比例更大嘛。实际上当然不是这么回事。分析一下也能知道,既然不运动的时候,脂肪供能的比例最大,难道躺着坐着最利于减脂?低强度运动脂肪供能比例虽大,但因为低强度运动的总热量消耗要比高强度运动小的多,所以消耗的脂肪绝对值也要小。
也就是说,所谓“燃脂心率”,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最佳燃脂心率”。达到这个心率,燃烧脂肪的总量比较多。而把“最佳燃脂心率”叫成“燃脂心率”,认为达不到这个心率,就完全无法减脂,就大错特错了,会误导很多人。
比如有些人没时间做高强度运动,本来可以做低强度运动,甚至使用NEAT减肥法(不运动,多站多走),也能减肥。被所谓“燃脂心率”这么一误导,认为低心率运动没法减肥,高心率运动又没时间做,减肥的事就这么搁下了。
所以,我们知道的基本知识越多,相当于积累了越多“前提”,通过分析,就可以解决健身中存在的更多问题,这就叫一把钥匙开一万把锁,以不变应万变。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才能做到真正的健身不求人,自己给自己当教练。
我看很多人写文章,花里胡哨的特别好看。大字小字,粗体细体都有。可能大家更喜欢这种形式,但我还是比较喜欢书本体,字体和大小基本整齐划一,看着也不乱。
我写这个专题,初衷不是求关注,所以不希望弄的太热闹。我的目标读者群,是对健身和营养知识比较感兴趣,平时喜欢读一点理论,钻研琢磨一点东西的朋友们。我搞科普,还是偏精英型,只是形式和语言,都是通俗化的,内容由浅入深,可能比较广也比较全面。
我在知乎的口号是“不讲没用的故事,不上没用的图”。在这里也一样。搞科普,我也知道通俗化是必要的。但一方面,通俗化没必要庸俗化,丧失了科学的厚重感。有些人写科普文章,尼玛特别爱用特么的网络语言,通篇粗口,整版流行词,看也也闹心。我的理念是,网络语言,搞笑流行的词汇,用一点就行了,用多了,为了使用而使用,反而不好。
很多人理解科普的目的就是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其实这只是目的之一。科普的长远目标,是培养爱科学的人群。科学还是要有一点严肃的地方,太接地气,容易变成滥科学。这年头,中国的滥科学可不少,实际上对真正的科普没好处。
有人说,把严肃的科学讲通俗了也是本事。这话不算错,但可能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了“通俗”两个字。通俗不仅仅是语言上的,用一大堆网络语言,搞笑语言就算通俗了?通俗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把严谨的科学理论让普通人能理解掌握。这不光需要通俗的语言,还需要平易近人的说理方式,生动的比喻,简单清晰的条例,循序渐进的逻辑推理等等。我看过一些科普文章,是真通俗,跟看俩初中生斗嘴似的。但是真看不明白,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
“通俗”要的是内涵,而不主要是形式。一篇文章让你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个心理学研究,研究者准备了两段视频,介绍同一个宇宙学知识。A视频用简明通俗的语言,B视频用混杂了各种流行滑稽搞笑词汇的语言。结果发现,看A视频的观众,得分总比B视频组高。可能的原因是过于搞笑流行的形式,分散了观众的专注力,看着有趣,看完之后往往没记住什么。
科普,根基在于“科”而不是“普”。“普”了半天,把科学的内容丢了,或者居于次要的地位,都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所以,我的专题写作,首先关注的重点是内容,而不是形式。怎么把实用性的知识,更简单明了全面有条理的表述给大家,是我思考最多的内容。至于漂亮的图片、花哨的字体,以及特么的网络流行语言,可以有,但我不刻意追求。我认为,文章内容有用,有含金量,最重要。靠内容吸引人,吸引的是真正需要这些知识的人。靠形式吸引人,仅仅是人多了,好像很成功,其实意义不大。
启发一个真正爱科学,投身科学的人,好过招徕一万个凑热闹的粉丝。
再一点,通俗化搞过了头,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必然打折扣。科学之所以值钱,就在于客观和严谨,丢了这两样,科学就不是科学了。
另外,我的文章,最后都不给参考文献。这当然不代表我的观点是胡编乱造的。了解我的人知道,我水平一般,但从不乱说话,我的观点也都无疑有理有据。只是我想,学术著作给参考文献,是便于研究使用。通俗的科普文章给参考文献,也不错,但是不是多多少少有点故作高大上的感觉,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能有人认认真真读完科普文字就不错了,跑去检索资料的,估计人家水平也不比作者低多少。
专题的体式方面,章内容是主线,从第零章开始,一章一章写。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通俗简明,不挖的太深。我看别的朋友写专栏,有的喜欢“小题大做”,一个点上挖的比较深。这样挺好,对研究问题很有帮助。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科普文章,可能还是应该“大题小做”,从一类问题入手,铺开了讲。不一定要太深入,但知识面越广,信息量越大可能越好。
除了章内容,这个专栏还有三种内容形式:“番外章”、“拓展内容“和“研究与争论”。这几部分内容,可能会就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话题,深入聊一聊。如果把所有内容都放到每一章里,篇幅太大,大家恐怕不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