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第一次,我发现自己被人拉黑,是在一年多以前。
对方是一位刚认识不久的大姐,性格爽朗热情,一起还吃过一次饭,平心而论,属于我比较待见的性格类型。
被拉黑的原因并不复杂,我没有及时回复对方的微信和邀约。
第一次,正在开会,因为工作加入了很多群聊,在各种信息轰炸中,没顾得上一一回复,散会后一忙,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再想起来已经是隔一天了。
第二次,大姐要来看我刚出生十多天的小孩,父母说老家讲究,小孩满月前最好先不看,我解释清楚后相约满月了再约。
第三次,大姐约,我和朋友喝得天昏地暗,次日酒醒了,当我回复微信时,已经被拉黑了。
当时心情十分难过,却也理解,因为换个角度,我也很可能把自己拉黑了。
西奥迪尼在《影响力》里,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互惠”,他指出,在相互交往中确立互惠义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我给予你你需要的东西,你报我以我需要的东西,这意味着我可以不必把分享出去的东西当作损失,而是潜在收益,这是个可以影响别人行为的途径,也是让人类得到重大竞争优势的制度。
但是,这一制度要确立,必须保证全社会都认同并遵守这一原理。凡是违背这一原则只取不予的人,必然受到社会的制裁和嘲笑。
在我看来,这跟我们讲的人情其实非常类似。礼尚往来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国人的感情就是在这一来一往中逐步加深,最终编织成了一张连接自己和这个整个社会的大网。网的里边叫“自己人”,网的外边,是“外人”。
当别人感觉你压根不想和对方建立这种往来关系,不想进网的时候,拉黑你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二
安利是一家制造家用和个人护理产品并通过上门推销网络进行销售的公司,他们用的推销策略很简单,那就是免费试用。安利指导销售员:把产品留在消费者那里,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要他们负担任何义务。你只要告诉他,让他试试这些产品。等试用期结束,安利的客户代表便会顺利地拿到客户购买产品的订单——对于自己试用并消耗了的产品,客户不好意思没有任何代价地返还,所以觉得有义务买下它。这个利用人情上的“互惠”原理来进行销售的策略,让安利曾经的销售额几乎是以几何级的数字增长。
所以,如今的超市到处都是热情洋溢介绍你试用产品的导购,以及拉你试吃的服务员,背后的套路并无不同。
冯仑讲过一个段子:开车违章,恰逢熟人“卖个面子”,省下了50元罚款。回头再“买个面子”,安排熟人的亲戚进公司上班,那人根本不适合这个岗位,自己还不得不付出薪水两万余元。
尽管儒家伦理也讲“施恩拒报”,但此类想法更多是一种“圣人”式的追求,现实中的人情关系并没有纯洁到“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人情理念生命力十分强大,也非常符合人性,在我看来并无不妥。
“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中国传统的“报恩”情结,客观上成为了中国式人情的一项沉重成本。所以,我们处处讲的“人情”,既是最可靠的,又是最不可靠的;既是最没有成本的,又是成本最高的。
而人情是否可靠,成本是否高,我认为最终只取决于一个因素,人品。
三
1923年,福特公司一台电机坏了,影响到整个车间的运转。请了很多专家都没修好。最后,公司请来了德国技术员斯坦门茨,他很快找到了问题并修好了电机。
总裁福特先生知道后,给了斯坦门茨一万美元,并邀请他加盟福特公司。但他拒绝了,原因是不能离开所在的那个小工厂,因为老板曾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
福特感慨不已,不久便决定收购斯坦门茨所在的那个小厂。他对不解的股东说“那里有斯坦门茨,一个懂得感恩和有责任感的人”。
当时的福特如日中天,许多人想和他攀交情而不得,但拒绝福特的斯坦门茨却用自己人格的光辉赢得了他的尊重。
李开复说:我把人品排在了人才所有素质的第一位,超过智慧、创造、情商、激情等。如果一个人家庭不幸福,工作不顺利,前途不光明,那一定是人品不够好,就像银行账户里没有足够的钱为生活买单一样。
有的人,没事时处处钻营,绞尽脑汁跟别人套近乎,真需要付出时却以人情的名义,能推就推,用无知和无能做借口。这样的人,人生之路只会越来越窄,因为他消耗的其实不是人情,是人品。
而有的人,心怀坦荡,待人善良,凡事从内心的真诚出发,能帮则不计回报地帮,不能帮则坦诚地抱歉。这样的人往往更让人信赖,所以朋友知己遍天下,人生到哪都是路。
所谓人品,其实就藏在你怎么对待身边人的细节里。人品越好,遇上那些愿意帮助、提携自己的人几率就会越大。
最后,分享博弈论里那个著名的“智猪博弈”理论,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为了吃到食物,必须有一个去按按钮,但按钮者的食物会被等在食槽边的另一头猪吃掉一部分。如果小猪去按,那么它无论如何都吃不上,所以最后最优的结果就是大猪牺牲一点食物去按钮,这样便保证了都能进食。
希望我们都能去做那头大猪,也许我们成不了大人物,但做个好人,至少可以让自己心安理得,让别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