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爱的画家一直都是莫奈
莫奈真的是色彩和光影大师,对颜色的运用一度让我着迷不已。大概从初中开始就写了很多很多关于莫奈的画片分析鉴赏之类的“外行看热闹”型的文字附庸风雅。
今天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梵高竟然也受了莫奈影响才开始关注运用大量的色彩进行绘画。
另外一个领悟就是关于梵高的人生和毕加索的人生进行比较后得出的。
毕加索在去世的时候留下了7万多幅作品和300多亿人民币的遗产,然而梵高只活到37岁,留下了1900多幅画作。
我就很好奇为什么都是一个时代的人,一个人这么富,一个人这么穷。
查了资料以后发现很简单,如果把他俩比作两个品牌的话,毕加索营销做的比梵高好的多。每当毕加索要出售他的画之前,都会先办画展,然后召集大批熟识的画商来听他讲故事。讲作品的创作背景,讲作品的创作意图,讲作品相关的故事。有了这个兴趣,故事就值钱了,故事里的画也就值钱了。这是一种产品“货币化”的过程,毕加索深谙此道。
然而梵高就很像是闭门造车的匠人,一直努力的画画画,但是他很少去在“怎么卖”上去动脑子,想办法。
反观现在很多人都会对“商业化”的品牌感到反感,“连锁”和“融资”意味着失去了初心,那些“私房菜”,藏在巷子里的“夫妻店”,最好是“地方都很难找”,“老板一个人默默做,从来不宣传”,这种认定此类店铺才是不忘初心的心理现象被我称作{小流量的工匠幻觉}。就是好像一定要生意不那么大,不商业化,才能给人淳朴本真的感觉。
其实2013-2015年开私房的我也一直这么的想的,也对商业化的餐饮很是睥睨相对。
但是2016年一个老师点醒了我,他说好东西不宣传会烂在家里,坏东西加大宣传只会死得更快,生意要想好:东西好,宣传好,才能好,缺一不可。生意不好的话,你对于产品优化的财力和人力是有限的,生意好了团队优质了你才有更大的力量去实践更多你对产品的理想。也是想通了这一点,我下定决心关掉了私房做了盒子实验室。
其实梵高和毕加索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简单来看毕加索的商业化和品牌溢价的能力远在梵高之上,但是你不能决断地说在艺术造诣上,毕加索就没有梵高那么高深。毕加索一生的衣食无忧给他带来了更加宽松和舒适的创作环境让他一直创作到老年时代。
然而专心“产品”,“运营”能力欠缺的梵高最终在贫困和孤独中了结了自己37岁的人生。试想一下,如果能将“商业化”的能力提升上去,梵高也可以像毕加索那样活到八九十岁,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去创作,就能给后人留下更多艺术瑰宝。也许就不是1900件,而是190000件也说不定。
所以我一直说,一桩好的“生意”,匠人和商人的角色都要有,有时是一个团队中有两个这样的人,而有时,这二者就存在同一个人的脑子里,匠人在左,商人在右。商人将好的产品变成财富,财富让匠人有更多财力精力创造更美好的东西。我认为乔布斯就是这么一个同时具备两个角色的人,还有很多伟大的企业家都同时具备这两种特性。
良性的商业应该助力于产品的“工匠精神”,而不是摧毁它。
记下此篇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