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的微信朋友圈又出现一个要“离开‘朋友圈’”的立志宣言,看完也不当真,因为按照我的经验,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ta又悄没声的出现点个赞,或者又诈尸一般发几张秀美食秀美景秀美女秀礼物秀旅游秀家庭秀儿女秀恩爱的照片,亦或是转发一篇高大上的文章。
看起来,我们好像是离不开朋友圈了,可是为什么离不开呢?看一看在没有朋友圈的漫长岁月里,我们怎样度过。
朋友圈之前我们有微博;
微博之前我们有人人网;
人人网之前我们有QQ空间;
在没有QQ空间的时候,认识的人都在我们身边。那时候出门买菜时袖子挽的高一点朋友们马上传开了,吆,老公又给你买了个金手镯;那时候你带着孩子天天玩,要不了几天大家都知道ta有多可爱(或是多讨厌)。而现在,你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遍布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当你终于弃了奔奔开上保时捷的时候,当你坐着昌27路到了立水桥经过13号线转机场快轨终于到达T3航站楼的时候,当你的娃终于停止哭闹安静的像个天使肯让你拍张照片的时候,你内心想要炫耀的欲望膨胀的真的快要爆出来了,可是你去街上走十圈也看不到一个认识的人。摸摸兜里的手机,你舒口气,还好,还有朋友圈,于是,你低调的发出照片,不经意间带上了车标,你晒一晒你的机票,不经意间带上首都机场的北京,那么多人点赞,那么多人评论——好满足。为此你要付出的是维护你们的友谊,不要想得太复杂,不必跟朋友定期联系以维护你们其实基本已经没有共同语言的友谊,你手指对着那个点一点就可以告诉朋友,我,还在关心你,看,你在做什么我都知道。
但是,朋友圈在满足我们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在对我们的生命进行着剥夺,注意力剥夺,时间剥夺,情感剥夺,将时间耗在朋友圈存在很多问题:
1.将知识思维水平参差不齐的“朋友”们发布的信息强行拉到同一水平同一重要程度上,给予同样的关注,大脑空间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占用;
2.碎片化。碎片化学习曾经被大力的推荐,有人拿欧阳修说过的“马上、厕上、枕上”的三上功夫来为碎片化学习正言。然而,欧阳修曾经说的是“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说的是将几件连续的工作塞进被工作生活打散的时段里;但是碎片化是强行的将一段完整的时间打散,然后分配给不同的任务,这种信息获取方式要求人在很多任务之间频繁切换,效率低下不说,经研究证明,最终的结果是导致智商下降;
3.将眼光囿于朋友圈,朋友圈里朋友有限,再好的思想只能在一个小范围里碰撞也是撞不出火花。
4.得不到成长。朋友圈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炫耀和捧场,这两个活动都是在事后的一种评价和心理满足,而对于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成长并没有任何帮助。
所以,它虽然满足了我一部分的心理需求,但是由于以上的原因,你还是要离开它,那么:
找到炫耀的新渠道。新的渠道的标准就是能够很好的成长,比如来一土社区做一次讲座,与大家分享你环游世界的心得和体会,让你的思考和表达都更有逻辑性,其带来的益处远远超过趴在朋友圈看昨天发的照片今天又收获了几个赞;比如跟朋友一起旅行,在你们的关系间建一条强纽带。
刻意抵制来自朋友圈的干扰。例如将那个小红点通知去掉,让你不再为了小红点必须点开看。不要时不时的打开微信。
朋友圈不是一个非离开不可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认为你的时间很宝贵,你不想再在这里浪费掉你大把的时间,那就做些什么吧。
PS:思考群主的问题,怎样的文章算是一篇好文章,第一个想到的是要有完整的结构,所以在这篇小文中践行,从“为什么离不开”,衍生到“有什么问题”,“如何离开”三个方面展开,结构算是完整了,其他方面再做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