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第八十七回《感秋声抚琴悲往事 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宝玉和妙玉两个人行至潇湘馆外,听到了黛玉在抚琴。
只听她低吟到: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
这《琴曲四章》是在黛玉得到宝钗的书信和诗后赋的四章,翻入琴谱,以当和作。
黛玉本就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在南边也学过几时,所以一理就熟练了。
可见林妹妹的多才多艺不得不让人佩服。
黛玉的《琴曲四章》中多次出现“兮”这个字,它是古代诗辞赋中的语气助词。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风萧萧兮秋气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易水歌》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萧萧”指“风声”)
只是这“风萧萧”的声音总是能带来凄凉和悲苦的感觉,在《易水歌》中“风萧萧”过后就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了。
更为悲壮。
风声萧萧更显得秋日的肃杀之气浓重,有一个美人坐在千里之外独自低声吟唱。
这里抚琴的美人其实就是黛玉自己。
但这个“千里”就很有与世隔绝的距离感了,身在潇湘馆,心却在千里之外。
仿佛琴声从天际传来,空灵悦耳。
她独自沉浸在属于她自己的世界之中,檀口轻启,柔荑抚琴,如同重临仙阁,那种距离,恰若只可远观。
“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
我遥望故乡,它在哪里?
我只好倚着栏杆任凭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
其实无论是从黛玉《问菊》中的“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菊梦》中的“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见大雁回南思乡)也好,还是《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中,见到宝钗送给她的她苏州那边的家乡之物时,就触物伤情,思念起父母和故乡也罢。
都表达出她思念故乡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而且越是在外面觉得寄人篱下,越是觉得受委屈的时候,就越是想家。
哪怕像颦儿这样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之人,但对于生养自己的土地也总是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的。毕竟是从那里来的,将来运送回去的灵柩也是要落叶归根的。
无论是思乡还是思念故人都应该“独自莫凭栏”。
登高怀人思乡的时候只会越加觉得自己是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不能自已。
除了伤,就是痛。
也难怪流下的泪水要把衣襟都打湿了。
“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
“迢迢”在这里是“高远”的意思。
(远远的)是那山也高水也长;(近近的)是窗子外面那一轮明月照轩窗。
“山高水长”应该是对应前面回不得故乡来说的。
正是因为“山高水长”,所以就算倚了栏杆也看不见。
山也高路也远,遥遥不可期,只好空牵念了。
夜色漫漫,唯有一轮清冷的明月把月光送进我的小轩窗内。
这凄清寒夜,也只有这清冷的月光和我作伴,可见寂寞孤独之情一言难尽。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耿耿”可以指“(灯火)微明的样子”也可以形容“心中不安的样子”,“怯怯”在这里是“(衣衫)单薄”的意思。
所以既可以翻译成“灯火微明,我睡不着觉,看那天上的银河看不真切”,也可以翻译成“心中不安,我睡不着觉,看那天上的银河看不真切”。
只是在这凉风寒露中的夜色里待着,衣衫却是单薄耐不得清寒的。
其实这样在窗边凉风里头站着是很容易着凉的,而且黛玉本来身子骨就弱。
但人一想起心事就容易忘了知冷知热这件事情,这时候没个人留心送件衣服披着,长此以往,无形之中病已养成。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
你遭逢的境遇是很不自由的,我遇到的很多事情也让我感到烦恼和忧愁。
在这里,或许那个“你”是指她的知己宝玉,他是不自由的,因为所有人都在希望他走“仕途经济”道路,而只有黛玉懂他,从不说那些“混账话”。
而黛玉自己是常常忧愁烦恼的,各种多心敏感,各种自尊自卑,常常受外物所扰。
也或者这里的“你”、“我”是指两个黛玉。
“你”是精神世界中的黛玉,“我”是世俗世界中的黛玉。
精神世界中的我是不自由的,因为不能达到完全“忘我”的地步。反倒是又通过联想那些历史中故人们的不幸遭遇让我更加悲伤,比如我所作的《五美吟》。
现实中就更别说了,我只是每天觉得“风刀霜剑严相逼”。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诗经》中就常见“之子于归”(这位女子就要出嫁了)这样的话。
“之子”就是“这个人”的意思,和“斯人”的意思一样。
“俾”(bi,【214】上声)是“使”的意思,“尤”是“过错”、“过失”的意思。
“思古人兮俾无尤”语出《诗经·绿衣》“我思古(故)人,俾无訧(尤)兮”。
“古人”原本在这里指“故妻”,这句话的意思是“故妻能匡正我,使我无过失”。
这个人和我的心意是相互投合的(就是说这个人和我是志同道合的知己),我想起从前的人也能匡正我,使我无过失。
在这里的“从前的人”,很大程度上应该就是指她自己的父母。
黛玉想如果父母在的话,应该能好好教导她,她的心事也可以跟最亲近的父母说,也就不至于总是要放在心里,有苦难说。而且,他们还能替她主张,帮她纠正过失,使她成为一个更好的女孩子。
前半句“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这个同她惺惺相惜的人应该就是说的宝玉了吧。
但这前后“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一连起来,其中的关联应该就是那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了吧。
我遇到了我灵魂的宿命,可是却没人为我主张啊。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生命就像尘埃一样轻薄,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都能感知到前世的因果。
黛玉感知到了她和宝玉的“木石前盟”,也感知到了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
甚至她还因为看了一些戏曲本子之后怀疑史湘云的“金麒麟”会不会和宝玉再生一段风流故事。
也难怪在《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宝玉一见着黛玉便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甚至为了她的缘故三番两次地摔玉,还有说“为黛玉病了”的这种话。
只是黛玉感知到了因果只能让她徒增伤悲,因为知道自己薄命,知道无人为自己主张。
明明是天意的宿命,明明两个人的灵魂惺惺相惜,如果不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那还不如从未见过,省的生一段风流冤债。
“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
“惙”(chuò)在这里通“辍”,是“停止”、“断绝”的意思。
我想着前世的因果不能够停止,我的初心和天上的月亮相比怎么样呢?(意思是说“我的本心就和天上的月亮一样皎洁,不沾染半分世俗的尘埃”)
这句唱词却令妙玉听了忡然变色,她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征之声?”
妙玉还说:“恐不能持久。”
果然,正当她和宝玉说话时,听得弦断了。
因为此诗一共四章,每章都用平声协韵,这一章末句本来也应用平声字与一、二句“尘”、“因”相协,但诗中转而用入声字“月”、“惙”协韵,打破了常格。
这种出人意料的换韵方法,在古体诗中多用以表现一种激越或突变的情绪。所以书中妙玉说:“如何忽作变征(zhi,【214】,上声)(五音之一)之声?”(五音:宫商角征羽)
这句让黛玉“断弦”的唱词也预示着她“命不久矣”,即便一片“素心”又如何?
不过这“断弦”也让妙玉存了一段念想,抛下还在云里雾里中的宝玉走了。
结果妙玉在三更过后就“坐禅寂走火入邪魔”,还看到强盗要来抢她。
不过这也是她最后的结局。
或许黛玉这“断弦”,不仅是预示着弹者的命运,还预示着听懂了的妙玉最后的悲惨结局吧。
弹者无意,听者有心。
琴弦断,思量断。
最后生命线,也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