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中秋节,短信祝福满屏飞。自古就有中秋思乡,思亲之情。毕竟不是家家都能团圆,人人都能回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家在哪里,或许就在眼前,或许远在千里。
我不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从小就上寄宿学校,按说生活很独立。可即便长大了,结婚了,那种恋家的情节也从来都是有增无减。
记得上小学五年级就上寄宿学校,那会交通一点也不便利,两个周才能回家一次。每次放假回到村口,看到自家的烟囱冒着烟,心里就会有种温暖的感觉,那就是家的感觉。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两天的周末结束就又得回到学校,返回寄宿学校所在的村庄已到傍晚时分,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是炊烟袅袅,处处都有饭香的味道,可那些没有一家是我的家,学校宿舍里冰锅冷灶,我们只好啃着家里带来的一点干粮。多想自己的村庄里能有完全小学,那样就可以天天回家。
那时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寒假,假期里每天等妈妈起床生了火,把炕烧热了,我们几个孩子才起床,坐在炕头的小方桌上做假期作业或者听爸爸和哥哥给我们讲故事,妈妈做饭的热气一会就会布满整个房间,尽管外面冬天的早晨很冷,但家里是暖暖的。
我们慢慢长大,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读书的学校也从镇里到县里再到省里,我们走出了村庄,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可我们渐渐丢了家。为了上学,爸妈也随我们搬到了城里。租住在拥挤的城市民房里,做饭再不需要生火,荒了地,没有了放心食品和蔬菜,没有了宽敞的院子,没有了暖和的土炕。我们游走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总有种飘着的感觉,到那都扎不下根。每次经过一些山村和民房,我总会看看那些烟囱,那些烟囱冒烟的人家总会让我充满向往。
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小家,我们每天各自奔波忙碌,和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日子越来越少,就算逢年过节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或者聚一聚,总也觉得有些牵强,再也找不回那种家的味道。特别是前几年经营餐馆,每天起早贪黑,早出晚归,自己的小家从来不开火,更是觉得家就像旅馆,只是供晚间休息一下。
我更喜欢参加农村的婚宴和酒席,那大锅做出来的热气腾腾的饭菜吃着就是香,有家的味道;不爱吃肉的我却最盼望每年冬季有人请我吃杀猪菜,无非也是为了寻找那有烟火的生活。
现在我们也常常回老家,可是婆家那边的老家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村庄,那里没有我的故事,没有我的脚印,回去也不过是个过客;娘家的老家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可是家里的院子长满了杂草,好久没有人住过,窑洞也变的破旧不堪,回去了再也看不到烟囱冒烟。按照当地习俗,出嫁的女儿在娘家只是亲戚,房子和地都是哥哥弟弟的,我也依旧是过客。
我想找到家,可是走到哪里也没有我的家,我的家只有一次次在梦里重现。也许是对家的依恋之情无从安放,我对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特别钟爱,《乡村爱情》的每一部都不落下,除了喜剧带给我的放松,更重要的是看着村庄里有烟火的幸福生活让我的心有了寄托。
我常常想,如果我的村庄能发展成新型农村,有企业,有工厂,我可以在自己的村庄上班,顺道在自己家院里种上蔬菜,每天回自己的家,每天和那些熟悉的人在一起,每天生火做饭,给父母爱人孩子做一桌可口的饭菜,在自家的土炕上休息,在院子里读书乘凉,偶尔去村口的大戏台看戏,和村里人唠唠家常,那会是多么惬意的生活。
我曾经试图考取村官,希望能干一份与三农有关的工作,可是天公不作美,没有成。或许如果真的选择了有烟火的生活,我会失去好多。失去城市的繁华,失去高楼大厦,失去更多的机会,可是我依然会义无反顾。
在这月圆之夜,我吃完了火锅,桌上摆了月饼和水果,我在家里听着车水马龙,看着朋友圈里各种团圆聚会,和眼花缭乱的节日祝福,我依旧很想家,我不想收那些祝福,也不知道如何祝福别人,我不想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语,远在在城市郊区的我只想回到我那曾经有烟火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