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全国一卷采用了漫画的形式,多年没以漫画的形式出题,估计这次让孩子们哭瞎了。
仔细瞅了瞅图,我还是发现了几个角度可以立意的。
一,以“分”定音
我们的上一辈总喜欢用分数来确定我们是否有努力,在他们眼里,分数是唯一衡量的标准,却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的汗水。
进过高考考场的孩子应该是最有体会的,十几年的苦读最后只拿一场分数来衡量你的努力程度,如果还有心情幽默的话,心中应该会是千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吧。
小时候我们总是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父母总是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分那么高,你怎么考这么差?”我们总是很委屈,我努力了啊,你看不到吗?老师也总是对学习好的孩子青睐有加,对学渣不屑一顾,我们的委屈变为愤怒,更加厌恶学习,于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当因为成绩而奖惩孩子的时候,更应该看到他背后的努力,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努力就可以获得高分,毕竟天赋不一样。
二,第一印象效应
我们往往以第一印象为基准衡量以后的作为。
一个一直考满分的学生,突然有一天有了缺陷,铺天盖地的指责便扑面而来。“不是一直满分的吗?这次怎么回事?是不是不好好学习了?”
同样,一个一直不及格的学生突然及格了,则好评如潮。
《先谋生,再谋爱》的作者李筱懿也曾在文中写到过自己的职场经历,一入职场变成了拼命三娘,最后不堪重负,想拒绝一些别人的要求,却受到集体指责,最后累病了。虽然这有她自身的原因,但是我们的定式思维也是罪魁祸首。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要用第一印象来评判别人,这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三,忽视本身实际水平
我们往往对进步,退步太过敏感,却忘了本身的实际水平。
一套平常的试卷,成绩好的可能很容易考满分,如果试题难度增加到超出实际水平,学霸考不到满分是很正常的,而平时一直不及格的也可能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蒙对了,甚至是作弊成功。这种情况在我们高中的时候经常出现。如果盲目的用分数来评判的话,未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不管如何,一切从实际出发,才不会偏离的太离谱。
四,霸道教育
父母或者老师往往不会帮助孩子去分析进步退步的原因,也不去了解。只是在成绩好的时候给奖励,不好的时候给惩罚。
这就给孩子一种暗示,分数高才有奖励哦!孩子很可能不择手段来提高分数,这也是教育机制和观念的一种缺失。长期下去,孩子容易变成刷分机器,不知道所学为何。
以外界条件来催动成绩提高的方法是不长久的,更是不可取的。
欢迎大家点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