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中多九公和唐敖等人来到黑齿国。
这个国家的人通体黑色,黑面黑齿,朱唇赤眉,奇丑无比。多九公和唐敖等人本来只是想去观瞻一下到底丑到什么程度,没想到却被该国的小丫头们嘲笑了自己的无知浅薄。
这个国家的人不重胭脂水粉,只重学问学识。所以,买脂粉的人少,买书本的人多。整个国家女子嫁娶都要按照你的学识等级来一分高下。真是比现在社会还要重视女性的发展问题。
多九公和黑人女子之间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我觉得对当今社会都有现实意义。
一是古音今读不押韵
多九公认为书上的读音不必深究,有很多都是通假字(类似错别字吧)。
多九公说:“《毛诗》里的几句话读起来不押韵,所以不用太在乎读音。比如,爰居爱处,爱丧其马,于林之下,三句连着,但是“处、马、下”却不押韵,难道不是假借吗?”
紫衣女子道:“古人读“马’为姥’,读‘下’为虎',与‘处’字声音本归一律,如何不同?即如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岂非以马’为姥?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岂非以下’为‘虎’?韵书始于晋朝,秦、汉以前,并无韵书。诸如‘下字读‘虎',马’字读‘姥’,古人口音,原是如此,并非另有假借。……即如《汉书》、《晋书》所载童谣,每多叶韵之句。既称为童谣,自然都是街上小儿随口唱的歌儿。若说小儿唱歌也会假借,必无此事。其音本出天然,可想而知。但每每读去,其音总与《毛诗》相同,却与近时不同。……音随世转,即此可见。”
紫衣女子引经据典,力证音随世转,读古音就能押韵,并非是由于假借的缘故。
我深以为然。
想起最近更改教科书上古字读音的新闻,说得好听是少数服从多数,为了推广应用,但这样一改大大失去了古音原有的意味。“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中的“斜”字,以前读xia,可与下句的“家”押韵,而且现在好多地方方言也还读“xia”呢,若改为“xie”音,诗意顿失不少。
二是古代注释待斟酌
1、论语的注解
多九公跟紫衣女子讨论《论语》书上一句话的解读。
紫衣女子道:“婢子要请教的,并无深微奥妙,乃‘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这句书,不知怎讲?”
注:椁(guo3),指棺材外面套的棺材。
多九公笑道:“古今各家注解,言颜渊死,颜路因家贫不能置椁,要求孔子把车卖了,以便买椁。都是这样说。”
但紫衣女子不以为然。
她反驳的理由:一是如果颜路家贫,缺钱少资,理应求孔子资助才是,为何指明要孔子卖车呢?难道孔子家就没有其他值钱的东西吗?二是孔子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并非因为钱财问题。三是后文讲门人厚葬,说明并不缺买椁的钱。
所以,紫衣女子认为:‘以为之椁’的‘为’字是以车之木要制为椁之意,其中并无买卖字义!
读至此处,不禁为紫衣女子拍案叫绝,为作者拍案叫绝。
读书而不尽信其书,最高境界也!
2、“唧唧”的意思
记得有一次在网易上听台湾大学吕世浩教授讲课,他曾说:人在读历史的时候,要学会思辨。也就是要把自己,放置于历史的那个大环境当中去,假想自己会做什么样的决策,然后跟古人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差距。
在说我们现在的学生不会思辨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木兰辞》,其中的“唧唧复唧唧”的“唧唧”两个字,我们以前学习的时候,书本上的解释是——织布机的声音。但是这个吕教授说,这个“唧唧”根本就不是织布机的声音,后面讲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就是这个机杼机的声音是没有的,这个叹息的声音是唧唧。然后又举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例子:“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来说明“唧唧”表示叹息的声音。
我当时赶紧去翻了一下女儿的教科书,我们的部编本教材已经改为“叹息声”的意思了,看来我们还是比台湾略胜一筹。
说明古代书籍的注解还是有其局限性的,不可单纯地迷恋权威。
黑齿国两位少女的言辞将多九公们问得无地自容,甘拜下风。当他们快要离开黑齿国的时候,又重新审视了一下黑齿国的国人。
唐敖道:“刚才小弟因这国人过黑,未将他的面目十分留神,此时一路看来,只觉个个美貌无比。而且无论男妇都是满脸书卷秀气,那种风流儒雅光景,倒象都从这个黑气中透出来的。细细看去,不但面上这股黑气万不可少,并且回想那些脂粉之流,反觉其丑。小弟看来看去,只觉自惭形秽。如今我们杂在众人中,被这书卷秀气四面一衬,只觉面目可憎,俗气逼人。与其教他们看著耻笑,莫若趁早走罢!”
黑齿国的女子们为我们诠释了“人不可貌相”的定义,为世人树立了正确读书的榜样!作者的良苦用心或是针砭时弊真是不同凡响。
【原创不易,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