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父母都自认为自己对孩子很了解,尤其是多个孩子的家庭,通常会不自觉的就给每个孩子“贴标签”。例如,老大“聪明,但是调皮”;老二“听话,内向”;老三“机灵,鬼点子多”等等。
结果孩子们果真长得越来越和父母所说的一致,父母们自然对自己“料事如神”的能力沾沾自喜,其实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实现预言”理论。
百度的定义:“自我实现预言”理论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例如,如果你给一个孩子贴上“磨蹭”的标签,你就会处处在意到他磨蹭的行为,不停的说教,劝说甚至惩罚,试图帮助他改正问题。但是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因为孩子会从你不断给他的反馈中慢慢也接受并认同,原来他是个磨蹭的人。逐渐的,他就真正成为了一个磨蹭的人。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因为孩子大多数时候是通过周围人对他的反馈来产生对自己的了解的,如果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调皮捣蛋”,那孩子无意识中就会往调皮捣蛋的方面去发展。因为他不会认为这是别人的看法,他会觉得“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我要这样子做。”
我们对孩子看似随便的一句评价,就会给孩子带来某种自我意识。
有人问,“我不说负面的评价,只说正面的评价可以吗?”
和负面的评价相比,正面的评价给孩子正面的激励和反馈,引导孩子向我们希望的方向成长,这当然会更好。
比如,当孩子尝试自己做菜,你看到厨房一片狼籍时,你会怎么说?
你会这样说,“怎么搞的乱七八糟,什么事都做不好”;还是这样说,“你想锻炼自己做饭的本领,真了不起,独立的能力更强了。如果做完菜,顺便把厨房收拾干净,那就更有责任心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谨慎选择语言。有些看似正面的评价,其实是建立在压抑孩子的真实感受基础上的,那就不应该采用了。
比如,说孩子“你真听话,你好乖,你好懂事”等等。
这一类明显是让孩子压抑自己,从而来取悦大人,这样的评价就不能算是正面的好评价了。
作者提供了六个技巧来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其实我认为太多技巧也记不住,把最重要的一点熟记并能运用出来就很好了,那就是,创造机会多给孩子正面评价。
这也需要我们调用前几章学过的一些内容,例如,不要批评或指出孩子的某个缺点,而是通过说明事实的方式,提供选择的方式,表达我们真实感受和期望的方式,通过示范来教孩子处理某个问题的方式,通过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的方式等等。
我们这一代小时候应该都受过“贴标签”的利或害,现在拼命长成了当初大人天天念叨我们的样子,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那么现在从自己开始,不要再给孩子的人生制造影响了,尤其是坏的影响。
最后,请当心我们的语言,永远都不要低估我们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日更93/1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