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中午看电视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东方卫视的《妈妈咪呀》这个节目,被一对母女感动地泪流满面。
母亲36岁,是聋哑人,女儿9岁,听力、说话正常。女儿已经跟着母亲练了两年半的京剧变脸,这次陪着母亲来参加节目,和母亲一起上台表演。表演结束后,和评委交流,全程都是女儿贴心地给母亲做着翻译,告诉她评委们说了什么,把她想说的告诉评委和观众。
母亲练习变脸,只是因为想有一门手艺,能够贴补家用,而女儿,因为喜欢,所以跟着母亲一块儿练。母亲特别感谢了自己的婆婆如同亲生女儿般对她的照顾、对她女儿的照顾。当她用尽全身的力量,大声地含糊地坚定地喊出那句“妈妈,我爱你”的时候,我的眼泪也跟着刷刷地流下来。
小女孩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也曾为了是否要把小女孩生下来而犹豫,万一又是个聋哑人怎么办呢?这个看似不幸、艰难的家庭却充满着爱与快乐,小女孩一出生就很正常,有奶奶、有父母的一路疼爱,即使从小都听不到妈妈的声音,要学习手语和母亲交流,要成为母亲与外界交流的联结,要承担起本是这个年纪不需要承担的责任,但爱一直都在,一直满溢在这个家庭里。
女孩的父亲没有来到演播现场,他在外地做杂技演员,为家操劳。作为一名杂技演员很辛苦,这个家庭的生存并不容易,但重要的是这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彼此相亲相爱,充满感恩,充满快乐。
我想这就是幸福。
2.
我曾经去福建泉州的一个山村支教。农村空气很好,群山连亘,风景亦佳。但我的心情吧,怎么也好不起来。呆了十几天,暂且先不说中国农村教育的问题,有些孩子让我很头疼,觉得他们捉摸不透、性格怪异。后来才发现,这些孩子多是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要出去挣钱养家,逢年过节才能见一次,平时跟爷爷奶奶生活,渐渐地他们的性格便产生了变化。
父母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的作用显而易见,不容分说。
我也在某一年八月末,搭火车去阜阳,再转车去河南周口。那次的火车经历让我永生不忘。
我不会忘记,那天凌晨六点下火车时的场景,天蒙蒙亮,走在我前后左右的、密密麻麻的黑压压的全是老人和小孩,或是牵着小孩的手,或是让他们跑慢点,各种声音冗杂。老人之多、小孩之多,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我所在的车厢到处都是小孩的声音,而带着他们的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原来,这只是这整列火车的缩影罢了。
我也不会忘记,我上火车的时候,一对年轻的父母在火车站放好行李、离开(我们是火车的始发站,当时查的也不是那么严格),我忘不了那个母亲和小女孩的惜别,像是只能够在电视上看到的场景,两人隔着火车的窗户,手对着手,依依地说着话。讲了一会儿,她们的眼眶都红了,眼泪就要掉下来。火车终于还是要开了,我不知道这个母亲有没有追着火车跑。
在火车上跟一个奶奶闲聊,才知道孩子放暑假,便带着他们来父母打工的地方玩一玩,暑假结束了,也就要回去了。
他们也是留守儿童。
3.
现在有太多的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去远方打拼、闯荡。有时候远方让一些人不能够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即使他们是那么那么地渴望。和孩子在一起,是天性吧。我国的制度确实在越来越好,但一些制度确实该动刀子改革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此无法详述。但总归我们都在期盼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幸福的国度。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能够陪伴在一起。
孩子说:“爸爸,快来看,我的画!”
爸爸说:“哇塞,画得真好,这个是什么?”
妈妈说:“可以吃饭了,先来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