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开课的一次活动把控的疏漏,把张小龙逼出来了。一次活动的失败,一次紧急的公关,本来我已经对此不太关注了,但毕竟张小龙的江湖地位在那里,他的演讲文章我还是忍不住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一个用完即走的。”全文中,让我看的最为畅快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
对于微信,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是那么自然的存在。
市场上的社交产品数不胜数,华丽的UI有吗?有。酷炫的交互有吗?有。独特的功能有吗?有。甚至是赤裸裸的利益优惠,一样有。
可是再看微信:我需要告诉一个朋友一些事情,打开微信,说一两句话,退出去,就这样。它好像已经没有什么可吸引我的地方了,它好像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向远处的人传递信息就打开微信,就好像是向面前的人传递信息我就需要张开嘴说话一样,好像这就是一条自然法则,这就是一条生活常识。微信就这么自然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平凡,就是微信最伟大之处。
笔者向来对互联网O2O业务不看好,原因就是这个。O2O的最核心的需求应该是利用线上的工具手段来提升线下的办事效率,然而事实上是这样吗?
就拿近两年O2O最热的行业来说——打车和外卖。
对于笔者个人来说,我不是在需要车的时候,很自然地打开滴滴或uber,也不是在想吃饭的时候很自然地打开外卖软件,而是我想省钱,而且又比较闲的时候,才会想起用他们。而且,在网上下了订单到等车或者等外卖这个过程中,有一段漫长又不可控的等待时间,这段时间对我来说体验非常糟糕,让我感觉很不自然,也很不放松,没有一丁点地感觉到这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我一直认为O2O目前所做的完全偏离了互联网产品本来应该实现的使命,没有让我做到随需随用,用完即走。
笔者目前在一个初创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做产品经理,公司产品的核心功能完成了大部分后,老板就开始张罗着想要做一些另类的,带有趣味性功能,美其名曰“防守性战略功能”,其目的是“提高用户黏性”,“让用户在非使用场景中也能停留在我们的产品中”。可对此笔者有很大的异议。目前,我们的用户要用我们的产品还是考虑到我们的各种优惠,各种贴钱,完全不是在需要相应的金融服务的时候本能地打开我们的产品,这是因为我们的基础服务核心服务还没有做到位,还存在很多纰漏,很多瑕疵,很多影响用户使用效率的地方,把这些基础需求做到极致,才能考虑亮点需求。
笔者喜欢把产品目标定的有些极端,关于产品的平凡和伟大,笔者的极端目标是这样的——当用户在使用场景中时,只要是考虑到某些亮点才打开产品,那么就说明这个产品还没有做到伟大。当然,有亮点说明这款产品已经很优秀了,但是,当用户忽略掉它的亮点,出于本能地对产品随需随用,用完即走,那么这应该就是可以匹敌微信的一款伟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