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5、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不断学习并能随时实践,不也很欢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的吗?不被人所知,心里却没有丝毫怨恨,不正是一个谦谦君子吗?”
【学而思】
本章作为《论语》开篇首章,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历来有各种解读,就不一一叙述了,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看似简短的几个字,却包含了人生自我修炼的三大要素:“学、时、习”,“学”是学习,学知识、学礼仪、学做人、学做事。 “习”是见习,实践。“学”和“习”加在一起,后世有个词是“知行合一”,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时”是时时,指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收获。用孔子的原话则是:““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的是学业有成,需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共同努力。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因此,《论语》第二篇即“为政篇”。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的“人不知”指的是为人不能追求名利,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而是担心自己有没有真本事。类似的观点在《论语》中有很多,如:
《学而篇》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里仁篇》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宪问篇》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卫灵公篇》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不愠”指个人修养,要想达到“不愠”的境界是不容易的,孔子评价颜回说:“不迁怒,不贰过。”恐怕要达到“不迁怒,不贰过”的境界,才能做到“不愠”吧。
“不亦君子乎”,“君子”两个字,放在本章最后一句,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看作是整部《论语》的核心。
“君子”本意是君王之子,是孔子把“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孔门的思想是“修己以敬”、“修己已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先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温文尔雅的君子,然后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周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子”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古代师生如父子,老师对学生负一辈子的责任,学生对老师也是尊师如父。古代有株连九族之说,九族之外的第十族,就是师生一族。
入: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指进到父亲住处,或指在家。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子之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出和入是互文,出入都要孝悌。
弟:同“悌”,悌的本意是怜爱,指作为兄长要爱护幼小的弟弟。这里是“善兄弟”之意,弟对兄当恭顺,而兄对弟亦当爱护。也指敬重乡中长辈、师长。
“入则孝”与“出则悌”是并列关系,既然“孝”是指父母,那么“悌”这里应该指的就是师长。
谨:谨言慎行。做事严谨但不可流于小器,不要变成拘谨。
泛爱众:“泛”是博。博爱众人需要有博大的胸怀,为人谦恭有礼,爱国敬业、甘于奉献、关爱他人。博爱不是没有原则的爱,不是滥爱。
行有余力:做到孝悌、诚信、博爱、亲仁之余,再去学文。
文:文献知识、典章制度。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译文】
孔子说:“弟子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敬师长,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学而思】
古代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继承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只讲实用之学,忽视了人格的教育,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的是文献知识,典章制度,而不是谋生的手段。当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其余都是空谈。
【知识扩展】
古人提出的“天地君亲师”,“天、地”滋养万物,“君亲师”来源于《国语》,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代,著有《春秋左氏传》)所作,其中有这样的记载:“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人在世间生活靠的是父母、师长和国君(国家),要始终如一地事奉他们。父母给我生命,师长给我教诲,国君给我食禄(国家保护我们,让我们得以生活)。没有父母就不会来到世间,没有国君的食禄(国家的保护)就不会平安长大,没有师长的教诲就不会知道家族的历史,所以必须一心一意事奉他们。)
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仁德的人不会孤单,必定会得到人们的亲近。”
【学而思】
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其内心都喜欢与德行好的人交往。
“必有邻”也可理解为必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真正的好书是作者用心去写的,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灵魂都融入其中。而真正的读书,就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灵魂对话。读圣贤书就是与圣贤交朋友。蕅益大师《论语点睛》中说:“千里比肩,百世接踵”,就算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也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正如孔子所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也正如我们樊登读书一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论语。
有德之人,必不会孤单,一定有人来亲近他,或者改变环境,影响出很多有德之人。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都在寻找同类。你若是有德之人,自然就有有德之人向你靠拢,你会发现满世界都是好人,好人多得不得了。
你自己坚持修养品德,很多人就会受到你的影响,也来修养品德,这样一来,修养品德的人越来越多,你就不会孤单。
4、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注释】
亡:通“无”。
商: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不看重生死,不追求富贵。
敬而无失:恭敬谨慎的工作而没有过失。《卫灵公篇》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普天下的人都亲如兄弟。(个人修养达到一定境界,自身对外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善,处处皆是天堂。)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君子不看重生死,不追求富贵。恭敬谨慎的工作而没有过失,待人谦恭有礼,普天之下的人都是兄弟,君子又何必忧虑没有兄弟呢?”
【学而思】
“生死有命”指君子不能过于看重生死,但也不轻谈生死。面对不同情况,既能舍生取义,也能免于刑戮。
“富贵在天”指君子不汲汲追求利益,要踏踏实实做事。为国效力可以得到俸禄来养家糊口,而不是为了利益去工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贫贱的时候不患得患失,也不热衷于追求富贵。)
5、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
孔子说:“不揣测别人会欺诈,不臆测别人不诚实,但(在欺诈和不诚实发生时)又能及早发觉,这就是‘贤’了!”
【注释】
“逆”,预测、揣度。与下文的“亿”同义。
“诈”,欺也。与下文的“不信”同义。
“亿”,通“臆”,臆测,预料。
“信”,诚实,不欺。
“抑”,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
“先”,首先,率先,及早。
“贤”,既有德又有才。可不译。
【评析】
子曰:“主忠信”,为人要以忠信为本:与人谋要尽心竭力,与人交要诚实不欺。如果对别人预设怀疑的立场,担心对方使诈、不诚实,那自己就首先违背了“信”的原则,而落入了“诈”与“不信”的境地。人人如此,则人际间的信任就很难真正建立,社会也就很难真正和谐。是故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
但现实世界又确实着存在欺诈和不诚实,难道孔子是要人们甘受其害?当然不是。孔子主张既要充分相信别人,不预设怀疑的立场,又要能在对方使诈或表现不诚实的时候及时发现。待人以信是有德,识人之诈是有才,有德有才谓之“贤”。是故子曰:“抑亦先觉者,是贤乎”。简而言之,就是信任别人,又能不受人欺骗,这就是“贤”。
孔子所说的这种境界,好像有点儿难以操作,看似不具有现实意义,但其实不然。比如,“无罪推定(Presumption of innocence)”原则,就可以看作是对本章孔子思想的一种体现。“无罪推定”是通行于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领域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国际公约确认和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和推行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所谓“无罪推定”,就是在未经审判证明被告有罪之前,应视被告为无罪。无罪推定,就是“不逆诈,不亿不信”;在检控双方进行了公正、充分的指证和辩护这一审判程序之后,法官和陪审员若能准确地判定被告有罪还是无罪,那就是“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学以致用
一定要和身边正能量的人相处!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实有时候真的很奇妙。
有些人哪怕你第一眼再喜欢,可他的一身戾气和暴躁,还是会让你敬而远之,而有些人也许初见时没那么惊艳,但他身上的正能量,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感染你,让你成为和他一样充满正能量的人。
正能量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对积极人生的主动选择。
喜欢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因为相处起来总是开心的,遇到麻烦事儿也会积极寻求解决之法,而不是怨天尤人,甚至是自怨自艾。
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老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你身边的朋友都是心怀正能量的人,那么你为人处事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会变得越来越积极,彼此影响,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顺遂。
余生不长,要去靠近能够给你正能量的人。
记得有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去买碗,到店里之后他随手拿起一只,然后开始与其他的碗相碰撞,可声音都不够清脆,反而带着一丝沉闷浑浊,试了很多之后,年轻人失望地放下碗,打算离开。
店家问他:“小伙子,是哪里不满意呢?”
年轻人说:“有人教了我一个挑碗的技巧,当两只碗碰在一起,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方可证明是好碗,可我试了这么多,声音都不够好听。”
店家大笑,递给他另外一只碗,说:“你用这个去敲敲试试。”
年轻人将信将疑地去试,却发现之前声音不好听的碗现在都变的清脆悦耳了,他觉得惊奇,就问老板,这是怎么回事。
老板说:“很简单,你手里拿的是次品,那你碰的碗再好,声音也是沉闷的,而我给你的那个,是上乘品,你用它去碰别的碗,自然声音好听。”
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年轻人了然,碗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和负能量的人在一起,很难做倒出淤泥而不染,往往是自己被带歪了而不自知;而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积极客观,这样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也唯有满心正能量的朋友,才值得你去珍惜,唯有满心正能量的伴侣,才值得你去爱。
互相敬重,互相坦诚,互相进步,最好的关系莫过如此。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也会慢慢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事只会消极对待,像祥林嫂一样念叨的没完,这样的人起初也许会让人同情,但时间久了,没人会喜欢和这样的人深交,如果你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的心态也会变化,你的好人缘也会被败光;
有的人却不同,行动力强,积极性高,不把眼光局限在一得一失之间,面对好的能不骄不躁,面对坏的也能坦然接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才能温暖自己,也温暖别人。
你很重要,但你选择和谁在一起更重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样的影响真的不容小觑。
往后的日子,愿做心怀正能量的人,结交同样正能量频率的人,过积极乐观的、正能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