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看书到凌晨3点,竟不觉丝毫困倦,反倒生出畅快的幸福感。这种久违的感受曾经出现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平静而专注的阅读整整一天,直到饥肠辘辘的肠胃发出抗议。走在草地上树荫下,愉悦的幸福感无比得强烈。神经心理学上说,在高强度持续的刺激下,大脑的边缘系统启动了奖励机制,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幸福感由此而生。吸毒赌博,跑步健身等等的原理类似,都会使人上瘾,而且随着刺激的持续,刺激的阀值不断提高。
没有养成读书习惯,偶尔看一次书反而很容易体验幸福感。现在的各种读书群和文章炫耀读书的益处,大有不读书就死定了的感觉。“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臭老九”这些观念才过去三十年,意识形态随着经济的发展模式产生转变。现在的提倡读书,也许是读了书才能更好的赚钱。
最近有朋友觉得自己太逊,书读的太少。我也深有同感,于是买了kindle,下了大量的好书之后,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看着公众号里出现的各位达人,一年看几百本书,恐慌慢慢在心里升腾。于是如何阅读更多的书,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的文章比比皆是,读书好像变成了一场竞赛、一种社交手段,看大家都看的书才有共同语言才能交流。
之前以为读书总比不读书好吧。直到见到我大哥每天不舍昼夜的学习,然后讲出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言论。我才意识到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知识架构,没有批判思维,没有足够的广度,读书越多越危险。这类人读书不过是在不停的强化自己认同的观点,屏蔽不同意见。假如出发点不对,那将会在邪路上越走越远。
20世纪杜威引入2条教育概念,一是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二是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这就是公立学校的教育模式。后来美国一些国家引入第三条,批判性思维。国内教育的讨论一直丰富多彩,共识则是对当前教育模式失望。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孩子一般在5岁左右被家庭父母影响就已经形成了。但这是父母的价值观,是上一代的,等到孩子长大,核心价值观已经发生变化。其次批判性思维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下是没有生存空间的,于是学校只能把教育放在专业知识技能上,这个最简单,最容易规模化普及。如果期望教育、医疗等的改革,只能期待体制的改变了,希望就在遥远的前方......
萨缪尔森说通过读书,预见未来你的中年和老年。是不是他说的我不确定,但这句话我很喜欢。能够无企图心静下来干一件事,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大的幸福。抛弃外界浮杂的喧嚣,感受内心的选择,预见未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