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回到家以后,臭宝正在刷着妈妈的手机,看着《小猪佩琪》。听到旁边的妻子说,“宝宝应该收起来了哦,今天看了一天的小猪佩琪了。爸爸回来了,让爸爸陪你讲故事吧。我们把手机收了吧”话音刚落,就听到臭宝喊起来:“我要,我不要爸爸讲故事,我不要爸爸讲故事呢”。一旁的老婆叹了叹气,放下准备拿起的手机。对臭宝说:“再看五分钟,时间一到就收起来,让你爸陪你玩。”时间到了,我看了看臭宝,依旧直勾勾的盯着老婆的手机,嘴巴里哼着小猪佩琪的音乐。“好了,儿子。我们去讲故事吧”我说着,伸手过去拿手机。“不要,不要,不要,我要手机,我要佩琪”,儿子嘟哝着。
我尝试着讲道理:“儿子,我们玩别的,积木堆一堆,拿车车讲故事更好玩。”臭宝丝毫不理会我的建议,直接手伸过来要拿手机继续看。我知道现在是科技时代,要孩子不看手机,就如同我们不吃三餐一样很困难。我难接受的是,以往的儿子至少在看视频这块上,我们都是控制的比较好的。这次对于手机这么黏实在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差不多了,儿子。你不能这样。我们说好的,五分钟到了。”儿子继续要伸手过来,原本嘴巴里嘟哝着“不要”直接变成哭闹,以及渐渐大声的嚎叫。我坚持我的原则,把手机拿开,把手举得高高的。儿子见状直接开始哭起来,大声哭闹,窝在地板上,撒泼。
我看到他这个样子,生气的直接把他抱起来,抱到客厅。训斥到:“就是不能看,你给我过来玩积木听到没。没有为什么。”然后拿起积木放在儿子手里,不理他怎样自己拿了几块搭起来。错愕的儿子一脸惊恐的看着我,随后继续大声哭起来,哭声越来越大引来老婆和岳母。儿子扑在老婆的怀里哭起来,老婆训斥了我的严厉,告诉我儿子只是一个三岁的啥都不懂的孩子。抱着儿子和他一起洗澡,哄骗他去睡觉了,留我一个人在客厅。
二,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家人对我的教育,我的父母识字不多。打小更多的时间投入在生计上,对我们兄弟两个没有太多的陪伴。他们对我们兄弟俩的爱更多体现在物质上。他们用巨大的牺牲,换来我们兄弟俩相对安逸的生活。父母的牺牲,我们全都看在眼里。在我们兄弟的认知里,乖乖的,不惹事就是对父母付出的最好回报。听从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把父母的建议当做是父母喜怒哀乐的晴雨表,当做是圣旨。在我们这种乖乖孩的体验中,乖解决方案,是一切。
这样的结果是在我们兄弟往后人生里,需要去挣扎的更多,去面对更多属于我们早就应该面对却没有面对的困境。去尝试着为自己的早应该学会的选择责。当我们长大以后很容易的变成父母那样,只懂得为子女牺牲,不懂得言语,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乖乖的,丝毫没有自己的个性所言。而且在这种付出的过程中,看到孩子的顺从以后,内心甚至会产生种种的扭曲(因为自己自小的经历)。会不自主的认为自己的牺牲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自己的建议看法就是对的。孩子就应该听从自己的,不听就是不对。甚至更加夸张一点会把亲情当做自己喜恶的工具,拿着亲情作为评判标准来惩罚孩子,让孩子觉得委屈与痛苦。
当我也开始为人父母,遭遇到我的爸爸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捆绑命令时,我体会到了自己对于儿子的方式其实也是这个样子。即便我是对的,我也不应该以命令的方式去要求儿子去做任何我要求的。他有他自己的人生,他有他自己的未来。我不应该做的是已之所欲硬施于人,我这样做的结果。我的孩子很可能也会在以后的人生境遇里遭遇更多原本早就应该学会的,经历的困境。
我叹了叹气,站起身来,向老婆道了歉,继续和儿子玩了!带娃和讲道理其实要分阶段,更需要方法,需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特点以及个性而不是抱着道理硬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