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中庸》与《论语》、《孟子》、《大学》并称为“四书”,为儒家经典。到宋代时,《大学》和《中庸》倍受重视,朱熹曾为它们作注,命名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曾有日本学者认为学习“四书”有一个顺序:儒生必须先学习《大学》,来明确大致的学习方向和明白学习的方法;再学习《孟子》,以激起道义精神;接着学习《论语》,来约束日常的行为规范;最后学习《中庸》,以理解儒学思想的终极境界。其实没有必要这样。若同一儿童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喜怒哀乐未发”、“中节”等,不仅字面意思他难以理解,精蕴内涵更是无法体味。让他感受和培养“浩然之气”也是十分困难的。“四书”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指向同一目标——道统。所以,不按照这个顺序没有问题,因为后果无非是“闻道有先后”,况且儒生有一特别的(耿直的、可爱的)精神——“朝闻道,夕死可矣”。
虽然四书都有“道”,但吾认为《大学》、《中庸》宣扬地更明白。《大学》由内到外,从“格物”到“正心”(此是修身之道),再从“修身”到“平天下”,目标是“外王”之道;《中庸》由外到内,从“天命”到“尽心”,目标是“内圣”之道。吾愚见,日本的武士道有可赞赏之处,然其失中庸,好走极端,最终成不了大道。
《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然则传道之人寥矣!吾当自学自勉。
所用材料为王国轩先生译注的《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