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物我一体 超越二元对立》(心解-下)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段告诉我们所作所为有利于万物,帮助万物,但是成功以后绝对不据为己有,用我们普通人的话来说就是太无私了。你功成了,你有成就了,你不以这个成就自诩,你认为这个事情是应该做的。因为你没有往自己的身上给自己加功德,所以你也不会失去功德,不会失去成就。但是当有这样思想的时候,有这样修为的时候,恰恰所有的功德又会回到你的身上。
所以说我们做了这个事情,就像没做一样,我们帮助了这个人,就像没帮助一样。不把它放在心上,这就叫“心无挂碍”,因为无私,却成就了最大的自私。当你不要名,不要利,最后天底下所有的人恰恰把最大的名、最大的利往往都会给你。
为什么这么无私?因为无私是天地的根,是天地的原则,本来就没有我。
学佛知道小乘“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到了四果阿罗汉以后就会破我执,是什么破了对我的这个执着?而第一个阶位必须是须陀洹,证道须陀洹果的时候,会先破身见。身见是什么?就是认为这个身体不是我,只是我所有。就像这把椅子一样,是我所有,这个身体也是我所有,但是它并不是我。
到了四果阿罗汉以后,连我都没有了。没有我执,众生跟我是一体,都是一个自性,所以你帮助别人还用骄傲自大吗?你帮助别人,还用别人感谢你吗?完全不用。都是一体,就像你左手痒,右手主动去挠,那要不要左手过来谢谢右手呢?不需要。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所以易经里边的乾卦最后一爻“群龙无首”,立了那么大的功,最后还群龙无首,因为这才是真正符合天道。
帮助越王勾践打天下的范蠡,又叫陶朱公,被我们后世供为财神,他是三聚财,三散财。他帮越王勾践打天下以后,功成而身退,带着西施泛舟五湖之上,走了。成功但是不居功,这种心态,我们不知道他有没有达到佛菩萨的这个无我的境界,但是他已经向这个境界迈进。
刘备当年三顾茅庐找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分析天下大事,临走的时候书童就问诸葛亮说:先生走了以后,咱们这个草庐怎么办?诸葛亮说:你替我照看好这个草庐,功成之后,我必归隐。所以真正境界高的人,不以功名利禄为志向,成就了功业以后,往往不会居功,还会归隐,历史上这样的人太多太多。
所以我们这个时候才能明白,原来世界本来就是无私的,无私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周总理无私,受到大家的爱;范仲淹无私,受到大家的爱戴;以前天津有一位老人白芳礼,靠蹬三轮,三毛、五毛攒钱,每年都捐钱救助上不起学的孩子。他去世的时候,很多的学生爬到医院外边的大树上去送他,在树上哇哇大哭。为什么一个蹬三轮的老人得到大家的爱戴呢?就是因为他无私。为什么无私就会受到大家的尊重呢?因为无私符合天道规律。
所以受别人肯定,不是人肯定你,而是老天在肯定你。你是一个孝子,大家都赞叹你,不是人赞叹你是孝子,而是天道规律在赞叹你是一位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