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适逢鄂督张之洞提倡新学,在武昌城内创办现代式小学五所,分东、南、西、北、中五路,招收民间十四岁左右的秀良子弟为生;于是,未满12岁的崇阳县人王世杰去应试,因为年龄小,个子矮,一名姓骆的主考官在接收还是不接收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当即报告张之洞。张之洞摸了摸王世杰的礼帽,问:“叫什么名字?住什么地方?”王世杰挺起胸膛:“本人王世杰,家住崇阳县白霓回头岭”,张之洞紧接着问:“这么小,为什么要来武昌读书?”王世杰答道:“为人杰,为尧舜。”
好一句掷地有声的“为人杰,为尧舜”,那么,我们的祖先尧和舜,以及之后的禹都是何许人呢?他们都是王世杰口中的“人杰”或“圣人”吗?
尧和舜均属于五帝系统之内,一种说法是他们都有着从黄帝传下来的血缘关系,另一种说法是他们同是黄河流域边缘上的联盟部落的首领。按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第一卷)中的五帝的谱系,黄帝与嫘祖生昌意与玄嚣,昌意生帝颛顼(高阳氏),颛顼生鲧与穷蝉,鲧生禹,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这显然特别不合理,用我们的辈分的说法,禹应该是和舜的高祖父是一个辈分的人,故而,有一种可以参考的解释就是我前面说炎黄等一样,颛顼帝不止一人一代,也许有几代的颛顼,因为是有德的天子所以留名了,而生鲧的颛顼,或许比生穷蝉的颛顼低几辈;而黄帝的另一支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高辛氏),帝喾生尧,那么尧也是禹和舜的远亲。如果他们都是黄帝的子孙,那么都应当是姓姬,而尧有个特别怪的姓伊祁(复姓?)叫放勋,舜姓妫叫重华,舜姓姒叫文命。所以,本人还是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关于尧、舜、禹的时代,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杰,成为圣王,也是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们的“禅让”,而这种“禅让”,自古以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正统的历史观,认为前一代的君主选贤自代,政权和平地转移;另一种说法,则是《竹书纪年》所记载的,这三个君主之间的转让并不是如此和平——舜曾经放逐尧,禹曾经放逐舜,而禹的儿子启,则是以武力取代了根据本来被禹选作接班人的益。这两种说法都显示:一个大的共同体的领袖全力还并不太稳定——表面上的“禅让”,实际上还是以实力决定谁做领袖。从这个角度上,似乎也看出了,尧、舜、禹的血缘关系并非是靠谱的,很可能是为政治为了保持政权的权威在后世虚构的血缘关系。
而这种从尧开始为人称道的以“禅让”为名的政权交接制度,却只成功的传了两代,而在禹之后的启,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以世袭制作为政权交接的朝代——夏王朝。从此,“禅让”成了一种政权交接的“最高境界”被人们传说下去,部族已经不再是部族了,而是成了一个一个的国,始于禅让终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