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麦子打完场,谁家闺女不想娘?
为什么打完麦场后,做闺女的在这个空档格外的想她的娘?要知道在农村麦收季节不是一般的累和忙啊!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麦季有着不同的劳作和苦楚。解放前和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建设;改开后到新世纪开端,回看麦收场景都让人眼晕。
1.
解放前,那个时候的麦收就是瞎忙,打不了多少粮食,好年景亩产也过不了百斤。父亲说:割麦子只能蹲着,割下的麦子用腿挤着,老远才能捆一个麦格子;富人家的麦子要好一些,而且地多肥沃,麦收时需要顾帮工,带趟子的待遇要高,他在前面割多快其他人就得拼命的跟上。
割下的麦子,要用车推,肩挑人背驴驼,弄到场上晒,天好两三天就要散开碾压。有条件的就用牛拉碌碡转圈碾压,没有牲畜的只能靠人,或者用棍棒敲砸。打过一遍,就要趁着有风扬场。杈把扫帚扬场锨,碌碡掴子使牛鞭,这些家伙什样样都得有。
若是遇着雨天遭连阴不晴,那就更苦了,有点闲空就要抓紧按场,收不完就种不上,误了农时可不是小事,地租皇粮都是不能减的,所以,大灾年逃荒要饭,卖儿卖女的多去了。
2.
解放后,土地经过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生产队集体耕种,这个时候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空前的高涨。麦收季节又三夏大忙,无论男女老幼齐上阵,收得收,种得种,打得打,扬得扬,农时农事大家商量。
初级社还是人力加牲畜主打,这个时候的耕牛很金贵,谁敢乱杀耕牛那是要坐牢的。生产工具的落后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农耕时代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阻力很大,好在人们的热情和集体思想弥补了这个短板。
早晨要早起趁着凉快,带着镰刀下地割麦子,热了累了就收工回家吃饭,然后或打场晒粮,或田间管理。打场的有牛拉碌碡转圈碾压的;有七八个人一组拉一碌碡碾压的;有拿着叉不断的翻麦穰的;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直至麦穰压得金黄萱软。冬天铺着睡觉暖和,大部分留作牲口的饲料草和修缮茅屋用。
到七十年代开始有了大机械,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耕地;开始是柴油机动力带脱粒机打麦子,后来用电动机。一个大队十个生产队就两台脱粒机,人停机不停昼夜抢抓时间,收到仓里的籽粒才叫粮食。
那个时候经常是挑灯夜战,有电的时候是用大功率电灯照明,没电的时候是用汽灯照明。一队人马分两班,机器一响,人忙不停。有蹲在机器上朝里续的,这得是壮劳力且麻利的人,其他就是好多人运送传递,机器前有掏麦粒的,挑麦穰的,钢叉垛麦穰垛的,两三米高两人要配合默契,喊着号子一起发力掀挑上去。一夜之间,奇迹般的冒出两座麦穰垛山。
麦子割完了,场也打完了,玉米大豆也种上了,地瓜也秧上了,紧接着就是耪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就是这个时候的生动写照。耪地,最苦最累的就是耪头遍麦茬,不用力锄头就入不了土,麦槎就耪不掉,用力太猛又撑不了长时间劳作。有巧劲需要多年辛勤劳作的磨炼,手上的一层层老茧就是见证。
年年麦收,今又麦收,忽然想起农人俗语:割完了麦,打完了场,谁的闺女不想娘?为什么?
其一:麦收忙完了,出嫁的闺女才深深体会到娘的不易。忙里忙外的能不累吗?娘的疾苦都装在肚子里。
其二:闺女如今也成了娘,一肚子苦水找谁诉?找娘啊!找娘说说心里的苦闷,在娘那里才能得到安慰。
其三:麦收过了,新粮下来了,这个时候回娘家,娘会做好吃的给闺女吃,麦煎饼卷鸡蛋,再煮上一锅小米粥稀饭,撑死也情愿。
每年六月初一是大节,家家户户蒸馒头,过半年。常言道:年好过,春难熬。这漫长的春天,树叶都被吃光。眼睁睁瞅着白面馍馍刚出笼,不仅仅是一顿饱饭,更是祭祀丰收的夙愿。
3.
改开之后,各种机械进入农田。有小型的手扶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农药化肥的普遍施用,除草剂地膜覆盖;温室大棚以及各种喷灌滴灌技术的运用;大型联合收割机,各型收获机,运输机械的更新换代。
现在的农业,已不再是刀耕火种。正阔步向着更加文明的科技时代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