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飘着飞絮,春已半,初读《夏摩山谷》时,飘着雪。
清隽的文字,幽微的深意,庆山的书,不是一眼就能看到全部。
作品内蕴丰富,关涉心性调御,关注内心成长,注重生命升级。主题突破常规,爱情的圆满不是相伴,是心灵的互助。生命的圆满不是拥有爱情,是笃定的修行。
反复阅读,接应书中能量,走近庆山,也走近自己。
01
年轻僧人仁美,平和、善感、睿智、明达,说过很多高能量的话,是精神的引领者,偶像般的存在。
光明的特质并非每一个人都具备,故事的设定并非处处符合自己心意,有时生起情绪,放下书。
几天后发现,已经在受它的影响。去买书,买的多是作品中提到的。买糍粑,仁美他们常吃糍粑。对家人多了耐心,仁美他们都很温和。于是又拿起,又发现许多的宝藏。
文字无声渗透,在被它导向好的一面。
关于饮食,仁美谈过这方面的话题,他说,减少食物能让身心轻盈洁净,妄念减少,睡眠深沉。对于不知节制的心,他的话像一剂良药。
关于生死,书中人物常有谈到。他们知道生命短暂、无常,总怕没有完整地活出自己,因而格外努力、自制,不会无谓地消磨时光。
想到自己,书买了很多今天不看明天不看,当死亡来临一切戛然而止,一丝后悔的余地也不会给你,而人生已然定形。
那些英年早逝的人,李煜41岁,梵高37岁,他们没有可以期待的未来,若是抱着等明天的想法过活,何来让后世瞩目的成绩。
减少无用的消遣,减少妄念,让时间多出来,做该做的事情,就在此刻,就是今天。
有时引起回忆,在回忆中重新调整自己。
慈诚对如真说,即便带来伤痛的爱,通过之后有领悟,一样可贵。也许不是每一次,却在某一次阅读中被触动。于是合上书检点往事,问自己,心中的嗔怨是否还在,是否该彻底放下。
年轻时任性、依赖、易怒、苛责,不像仁美他们平静、顺遂。不要求、不拣择,这是让人舒服的相处。当初若也这般,受到的伤害会相应减少。愈是苛责愈是对立,愈是紧抓愈是远离,事情的发生皆有因由。
然而像软体从躯壳中被剥离的痛,真的能放下吗。
从疼痛中站立起来,自己就成了支点。没有再度经验那种痛,是因为做出调整,修复了自己的漏洞。再深的伤也有新的生长,它带来转变,也带来前行的力量。看到新生,更看到自己的局限,才会真正放下。
受到的最大影响是学习控制情绪。书中人物通常具备这样一个特点,温和、平静,没有多余情绪,不自寻烦恼也不伤害别人。反复读到这些,会产生一个心理暗示,这种性情是好的,你没做到,你该做到。
于是试着改变。遇到不合心意的事,尽量顺应。听到不中听的话,不去纠结是否受到冒犯,而是推想其背后的成因。置身事外,尽量不被消极的情绪左右。
随着阅读的深入,又了解到净观。当你的心是清净的,外物在心中的投射便也是清净。仿佛一面深湖,湖水倒映火光,而湖是不燃烧的。
以及其他一些哲宗的教理,事情的形成是受各种因素的推动,所谓因缘和合而成,应整体性地看待它,而非单一地评断。
不如意事常有,生活中从不缺少实践这些真理的机会。也许无法做到完全的平静、客观,但处理问题的方式已在悄然转变。
思维仿佛延展出一个空间,各种想法在其中梳理、整合,经过缓冲,行事也就有了余地。不再急于辩解、言说,而是保持适度的沉默。接受一切的发生,存在的方式很多,不是你仅仅认为的那一种。减少了我执,也就多了理解、原谅、接纳、包容。
对作品的抵触也在消失,不时读到的正知正见,照出它的暗昧。尤其是,当所学在现实中发挥效用、遇事能够平静应对时,深切的感恩取代了那个情绪,它彻底不见了。
02
徜徉书中,被启迪、重整,同时也被作品的语言与内在力量打动。
语言雅致如织锦。开篇引言部分,“风中的大丽花微微摇晃枝干,燕子仍在轻声鸣叫出入巢穴”,整个段落给人空灵、静谧之感,读一遍,又读一遍,心也变得轻柔了。
景物描写流淌、变化、不拘执,且能配合情节,恰到好处地渲染出宁静或是浪漫的氛围。夜游萤河,梨花树下的拥抱,点点萤火中的亲吻,皆如幻梦般美好。
几处比喻也很新颖,写萤火虫,“尾部闪动发出呼吸般的光亮”。写自我的消失,“像盐溶入海水,月色融入虚空”。读到这些时,心眼一亮,这是有灵性的文字。
作品并不止于字面的美,更注重心性探究与心灵成长,具备深切的启示与砥砺的力量。在不断上升的主题中,人物也逐步显现出愈来愈高远的境界。
仁美说,如果人从来没有产生过对深远事物的向往,不曾体会过求知和修行的渴望,这是一种可惜。
希望人有更高的追求,这是诚挚的心意。什么才是深远的事物,它不是眼前可见的利益,不是苟且,它在高处,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过程虽艰辛,生命中的精华部分却因被充分压榨而得以提炼出来。
无量的师父曾告诉他,点亮心灯的火源,来自人类整体高级意识的传承。在这盏灯的背后,有过无量无边苦海中的明灯,它们发出共同的光芒。你借此光芒点燃心灯,并以此为凭靠照亮别人。
被这段话深深打动,仿佛看到一个个在黑暗中艰难跋涉的身影,饱经忧苦终于点燃智慧之灯。光亮来之不易,却也经久不熄。而无量,便是要做一个传承者,传递古老的智慧与虔诚的信仰,传递光明。这意味着苦修与孤独。
他对雀缇说,人不可能在世俗的宴席之中忘乎所以,还能触碰到神性的足尖。生命有一次又一次提升自己的任务,这是活在此刻的原因。
好是砥砺,人通常会随着惰性下滑,需要不时听到这提醒的声音。无量与雀缇,相爱的两个人,为了各自肩负的使命,他们始终保持清醒、自知,保持孤独的修行。
远音说,离于爱者,无忧无怖。
远音于爱人离去之后,在禅修中逐渐清除欲念,了悟空性之道。没有情爱的缠缚,她得到了彻底的真正的自由。
仁美、无量、雀缇、远音,他们最终走向的皆是孤独的修持。以信仰为支撑,以自己为支点,这是踏实、确立的存在。笃定地修行、默默地传承,不断地提升自己,助益他人,他们在以自己的行为诠释这人生之至境。
03
雀缇写给女儿的信里说,你可以永久地在我的生命里,取之不尽。
一个底气十足的母亲。没有财产,终生行医、劳作、修持、奉献,她丰富的生命内涵就是留给女儿的宝贵财富。
无量与雀缇朝圣神山,当惹觉主峰揭开神秘面纱,像八瓣莲花层层打开,无量心中生起了澎湃的激情。
他仿佛看到诸神的宫殿,仿佛看到一个不断盘旋上升的能量场。一个汇聚了无数朝圣者与苦修者的智慧与慈悲的场,由无尽的发愿与文字的精华推动的场,他被这个场吸引并成为其中之一。
火热的信念在无量心中熊熊燃烧,他仿佛置身一个宏大的空间,与古往今来的智者同在。他们交会、连接,一起推动着文明、信仰、智慧的生发与传承。
每当被人物或是文字散发的光芒照亮时,被温柔或是激越的情感触动时,作品背后的人便会走出来。
她是庆山。
一个同样注重生命升级的修行者、引领者,更是一个创造者。
她说出你说不出的,提醒你没有做到的。
持续地精进,写这部长篇如她而言,像是攀越险峻的高山,像是跃身黑暗的深潭。三年。她终于在山顶上看到壮丽的美景,在黑暗里找到光明。
并把这美与光明带到读者面前。
以热满之心血浇灌而出的灵性之花,已经在读者手中传递。有的当下便能感应它的美,有的也许要过段时间,才能与它产生心的交会。无论何时,它都在那里,这是它存在的意义。
这本书,让你学着控制情绪,在你心里播下善法的种子。让你受到美的陶冶,引领你求知、上进。尤其是,在你心里树立了一个标杆、一个榜样。
当书本合上,人物面影渐渐模糊,字字句句渐渐远离,依然有声音持续在心中回响。是来自山谷的回声,音韵悠长,绵绵不绝。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