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抚摸大地的脉博,它在跳动着,有活力地跳动着。那些细小的生命,从它跳动着的胸膛里,欢跃地蹦出来。小草摇曳着它细细的腰肢,大树小树抽出它浑身的绿芽,小鸟蹲在树枝上叽叽喳喳,花儿竞相开放,万物生长,春天的韵律在大地上流淌。
漫步在松软的溪流岸边,望着游动的小鱼、潺潺流水,我的内心也泛起了记忆的涟漪,回想起早年耕种的往事来,心绪浮起几分淡淡的回味和惦念。
春耕,是农民一年中最重要的季节。连贵为至尊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在春日里也亲历耕犁,以示劭农劝稼,祈求年丰之意,谓之“亲耕”。到清代,皇帝亲耕已成礼节,一般选在二、三月,先要到西苑(今中南海)丰泽园前的演耕地里练习一番,以免亲耕生疏。正式亲耕之日,皇帝就坐轿子前往城南的先农坛,首先祭拜先农,然后再到观耕台前的籍田里执鞭驾牛,扶犁耕播。在一片欢乐赞歌声中,一般往返来回三趟,便完成了“三推三返”的亲耕礼。
皇帝亲耕,不过是𠆤礼仪,但康熙皇帝就不是做个样子,而是当真耕田。据记载:康熈四十一年,康熙帝在京南的乡间视察春耕情况,曾亲持犁器,一口气耕了一亩地。当时共有万人观看此景,大学士李光地特撰写了碑文立在地头,以志其事。
自古至今,上至九五之尊,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知晓春耕之重要。
春雨惊春清谷天。“春为岁首,农为行先”,春天的来临,也就是新一轮农业生产的开始。“民以食为天,食从耕中来”,“一年之计在于春”,丰收的希望在春天发芽。
毎年春节过后,正月初八,镇上的驻村工作组已下到村里,帮助村干部出谋划策,村里就召开春耕群众动员大会。正月里,在队长的带领下,春耕首要工作就是“送肥”。每家每户把年前堆积在牛栏外的有机肥(牛粪、猪粪、鸡粪、灶灰等),由记工员与几个群众代表测好方量后,社员们就用粪框一担一担挑到田里,按一定的间隔,一堆堆地放好。待到油菜籽、小麦收割后,这时堆放的粪肥已经发酵得相当好了,就用粪耙、铁锹散到地里,被称之为“暖粪”。粪肥足,粪质好,秧苗容易吸收,长势则壮,秋收会颗粒饱满,喜获丰收。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千担粪下地,万担粮归仓”。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在队长的按排下,农家人把锄头扛在肩上,他们像是扛着一杆枪,急于奔赴战场的勇士,大步流星向油菜地、小麦地、蚕豆地走去。站在禾苗的空隙处,组成一排,手握锄头,前腿弓,后腿蹬,身子向前倾斜着,锄头时而高起,时而落下,运作自如,有节奏地挥动着锄头,锄草、松土,“只要锄头挥得好,没有墙角挖不到”;田里的讲话声、笑声,扑哧、扑哧的锄草声交织在一起,场面好不热闹,农家人感觉到非常充实、快乐。农谚称:“锄头口下好保墒、锄头口上出黄金”。
春分时节,队长就会按排社员修理台渠,台渠崩塌的位置要进行填土、夯实、打牢,台渠周围的荆条树、构树、桑树、艾蒿等,这些小幼树苗与渠沟里的杂草,统统用镰刀砍掉,确保抽水机从湖里抽水灌溉到堰塘、田地里的畅通。同时整理堰埂,将堰埂中的鼠洞、蛇洞用土填实,以免蓄水漏跑。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队里抽水机响起来了,将湖水灌到堰塘,对于咱农家人来说,把蓄水、保水看的尤其重要。俗话说:“春水贵如油,一滴水都不能漏”。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数九之后,适逢春分至,冻土层已经完全融化,地气贯通,春耕开犁,牛就要配合农家人起早贪黑的干活。农家人靠牛吃饭,和牛最亲,它的勤劳和付出,赢得了主人情有独钟的爱;冬天没有青草,农家人就把谷草铡得细细的给它吃,大雪天还会买来豆饼、菜饼、棉饼,给牛补充营养,积蓄能量。牛是最通人性的牲口,它不会忘记主人的恩赐。春耕时,有四种地要进行犁耕:其一,旱地需种玉米、棉花、黄豆、绿豆、芝麻要犁耕;其二,把上一年秋季预留的空田,俗称“歇田”,“冬闲田”,这种田是为了改良土壤,防病防虫要犁耕;其三,上一年秋季种上红花苕子、兰花苕子,在犁耕之前,把水引到田里带水耕作,水在田里将作物腐烂,俗称“绿肥田”,这种田是为了增强地力,增加肥力要犁耕;其四,收割了油菜籽、蚕豆、小麦地,这种田就是要即耕即种要犁耕。这些地每一次每一块田的犁耕都是要有三犁三耙的劳动工序,旱田才可以进行播种,水田方可以进行插秧,都离不开牛的参与和帮助,更离不开扶犁者的辛勤劳作。每当犁耕田时,队长就会早早地按排一些有经验的老农耕田,老农驾驭牛和犁具的技术娴熟是没得话说的。扶犁者,大晴大天,头戴草帽,身穿短袖,打着赤脚;斜风细雨,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卷起裤腿;一手扶犁柄,一手扬鞭,高声吆喝:“沟地”即直走,“呆驱”即向前,“过来”即吊犁转弯,“娃、娃”即站住,耕牛不用抽打,自会奋力向前。老农跟在牛后面,悠悠穿行在田间。经过犁耕后的田地,一犁压一犁,疏松平整,层次分明。耕地也是有奥妙的,耕地要深挖,不能只挖个表皮,挖浅了,庄稼长不好。俗话说:“春天人哄地,秋天地哄人”,反之“犁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春天深耕一寸,秋天多打万石谷”。
清明到,队长就会按排社员把上一年选好的谷种从仓库扛出来,将种子放在禾场上晒一天,然后,一包一包放在水池里浸泡一昼夜,再拿出来放在一个个筐子里,筐子内面放上青草把种子全捂着,增加温度给种子催芽。队长在让细心的老农把事先犁耕的田,选上十几亩地,再次用牛耕、耙、糙,一遍二遍三遍,一直整的田平泥和为止。社员们拿着2米长的竹杆,用竹杆的长度把田分成一厢厢,在厢的两边拉上细塑料绳将其取直,用铁锹把厢与厢之间间隔的泥巴挖起来放在厢面上,就形成了一条小沟,再将厢面上泥巴抹平,做到:厢平如镜,厢边垂直,沟通泄水,通风通光。然后,在厢面上撒上种子,俗称“苗秧田”。一年的收成就播种在松软的田地了,泥土也在安静等待种子的发芽。谷种长出二片小绿叶,经过二十天左右,分蘖有了4片一5片,那小小嫩绿绿的秧苗长到高15厘米左右,就可以将秧苗移栽到大面积的水田里。社员们也摩拳擦掌地准备栽秧了,一场插秧大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谷雨时节,天气温暖,空气湿润。农谚称:“谷雨节到莫怠慢,抓紧栽种庄稼满”,“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谷雨是农家人心里最着急的时候,走起路来没有那一个人不是带风的。农家人旱地要犁耕种植棉花、黄豆、绿豆、芝麻,水田地里一边要收割油菜籽,一边要犁耕抢插秧苗,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老家是以水稻为主,插秧是重中之重。插秧是很辛苦的农活,凌晨4点就得摸黑赶到苗秧田扯秧苗,一小把、一小把的扯出来,把根部的泥巴在水中荡洗干净,再用稻草扎上把,时不时的谷尖还会扎在手指上,疼一下子。扯、洗、扎这三个动作弯着腰连续几个小时,直到扯够一天插秧所需的数量为止,才回家吃早饭。社员们插秧要带上几十米长的细塑料绳,用竹杆锯成1.5米长的标尺;进入田里,放开细塑料绳,用竹杆的长度量成插秧厢子,田有多大就量多少厢,插秧时,人站在量好的秧厢内,弯腰曲背,左手拿着一把秧苗,解开捆扎的草绳,用拇指食指分好秧苗;右手拇指、中指和食指快速拿过捏住左手分好的秧苗直插入田地里,再顺势放开捏秧苗的手指,将右手从泥巴飞速拨出,一蔸秧苗就这样直而稳地栽在田里了。在厢内秧苗与秧苗之间,行距6寸,株距4寸,眼睛左看三蔸,右看三蔸,一蔸一蔸对齐插秧,脚步也顺势往后退去,这样循环往复的操作,插出来的秧苗才会横平竖直,一眼望去横竖都能成排。照此插下去,插一蔸再插一蔸,插完一厢再插另一厢,直到暮色苍茫才收工回家,明天接着转到另一块水田去插秧咯。
农家人在水田插秧,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尤其是那些妇女常常整天整天口朝地里,背朝天,弯腰劳作,累得直不起腰杆,还有那双粗糙的手被庄稼根、小瓦片戳破戳伤的时候;仅仅不只是劳累,而且还面临着从田里水面蒸腾的热气,红花苕子、兰花苕子、油菜籽根、沤烂成绿肥的腐臭味,还有田里牛粪、猪粪混和发酵后蚊虫的闹腾,让人恶心,且睁不开眼。更为甚之,蚂蝗也来捣乱,几乎每隔一点时间,就得把脚从地里拨起来,看看有没有蚂蟥叮在腿上;一旦绿黑色的蚂蟥叮在腿上,吸了血露在外面的部分变成了暗红色,蚂蝗不会轻易掉下来,只能用手轻轻地把它拍下,不能直接扯下,如果扯断了,留一半在肉体内那就是大麻烦,会引起很多疾病;并且蚂蟥叮了的伤疤,长期在腿上不会消失。尽管这样,社员们插秧仍然你追我赶,干劲冲天,任劳任怨,劳动不止。
立夏到了,农家人一边抢收小麦,一边抽水灌溉到田里,耕田整地,抢插小麦田的稻秧,小麦田的苗秧插结束了,春耕农忙季节才被划上句号。
农家人图的什么:图的是集体主义,图的是家的情怀。
“人勤春来早,百事农为先”,“一日春耕十日粮,十日春耕谷满仓”,这家乡的谚语不知说了多少年。只有农家人𢤦得:没有春耕的辛劳,就无法品尝秋收的甜蜜。
年复一年,一代代的人在这片土地上忙碌耕耘着,收获希望,幸福地成长!而今,随着现代化农机具的普及,村里连耕牛也见不到了,育秧有秧盘,插秧有插秧机,乡村正在朝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农村迈进。眼前,正值春耕大忙季节,恰好是春耕的大好时机,它会显出别样的生机和活力,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