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本书 ·——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非暴力沟通如何在亲密关系、家庭、学校等社会组织等任何有可能发生冲突的情境中的运用,通过生动的例子以及对话,让我们体会非暴力沟通语言的精髓与魅力,从理论到实践,通过系统的学习与练习,让爱流动起来。《非暴力沟通》是一本与爱有关的书,关乎爱自己,也关乎爱别人。
——· 关于作者 ·——
非暴力沟通是从圣雄甘地所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而来,作为这种沟通方式的创造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发展出了极具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被用来解决棘手的世界争端。为表彰他对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2006年,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获得了由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直至今日,他仍然向全世界人民传递着他的非暴力沟通的理念,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 本书金句 ·——
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培养对自己的爱。
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越是能够倾听他人,也越有机会被倾听。
——· 核心内容 ·——
一、不带评判地描述观察
我们习惯于用带有评论性的语言去表达我们所看见的东西,带入了自己的主观意念,那么听者就会自动地过滤其他的信息,而选择批评的语言。当一个人接收到评论性的语言,他的大脑立即启动了应对机制,要么回避,沟通将无法继续;要么准备开始战斗,那么一起关于对错的争辩就在所难免了。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它提示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下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的结果。如果我们描述过去,或者描述的不是当下的情境,人们是仅凭记忆去描述,则会出现偏差,因为记忆具有欺骗性。即使是当下发生的事情,我们因为看到的角度不同,也可能描述出不同的景象。
沟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传递准确的信息,所以我们需要较为客观地去表达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并且避免绝对化。你越尊重事物本身的样子,就越容易让沟通进行下去。
二、真实地表达感受
真实地表达感受,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文化强调的是内敛与含蓄,我们不被允许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尤其是负面的情绪感受:愤怒、悲伤、羞愧、悲哀、苦恼。
表达感受并不是表达观点、看法与评价。表达感受是你此时此刻的感觉,表达观点、看法,通常会以“我觉得”开始,或者我感受到被他人如何评判,我又如何评判他人。
表达感受,会激起人类最深层的情感链接。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部分叫镜像神经元,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别人的感受,比如别人悲伤时,我们也能体会到悲伤。所以,我们表达感受,尤其是表达脆弱的感受,会让对方放下戒备,愿意在情感层面与你沟通,面不是认知层面。我们都知道,说教是最低效的沟通,因为每个人所站的立场不一样,其实很难并说服。但如果站在情感的角度,即使我们使用的不是同一种语言,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我们有着不同颜色的皮肤,但我们仍然拥有共同的情感。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魅力所在。
三、了解未被满足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一直着眼于我们自己的改变,并且认为,我们有这样的感受,它的根源还是我们自身,这就让我们无法去把自己的情绪感受推卸给别人,而是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当我们听了不中听的话,通常会有什么反应呢?第一种人会认为是自己犯了错,倾向于去责备自己。第二种人会认为是别人的错,反过来指责对方。第三种人会去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第四种人会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开始去了解自己的感受、需要、期待与想法时,并且尝试去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时,我们就开始为自己负责,我们也就避免了指责别人,同时也避免了指责自己。
四、给出明确具体的请求
清楚明确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其实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容易做到。因为这不符合我们中国的说话习惯。因为我们内心特别害怕被拒绝,所以我们在提出请求时,总是含混其词,顾左右而言他,就像打太极,你需要去猜测我希望你做什么。
提出明确具体的请求,而不是下命令。命令的语言在这里起不了效果,因为人的天性是希望被尊重的,谁都想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不想被他人所控制,当你下达命令时,他就会有一种逆反的心理,要么被动接受,要么对着干。所以,在沟通中请放弃:你应该、你必须、你应当这样的字眼,因为命令式的沟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
这四个要素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你可以从观察开始,到感受,到需要,最后到请求,你也可以单独使用其中一种类型的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正如我前面提到了的,我们的语言习惯,我们的文化的影响,使我们很容易掉入以前的惯用语言模式中,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在觉察,不断地练习,不断地修正,才能真正娴熟地使用非暴力的沟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