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校大学生开发互联网产品的思考
以我现在的观点来看,PM的职责是设计产品,设计师的职责是表达产品,而工程师的职责是实现产品。一个工程师,一个设计,一个策划,3个同学聚在一起大约是有能力实现一点想法的。
如果从PM的角度出发,我倾向于认为,把线框图、原型图做的细腻、保真度高固然很重要,但是眼光跳出产品本身尽量让自己从业界的高度去看问题也必不可少。因为这并不是在参加一个什么考察技术的hackday或者硬件比赛,大学生做出来的移动产品几乎是没有什么技术门槛可言的。
我们来做互联网产品的开发,与成熟的或者较为成熟的公司相比是有很多劣势,当然如果你的目的只是练手而不是希望尝试进入真实的竞争环境试水的话,大可不必这么做。
在校学生做移动开发的话,选择解决与大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刚需入手效果或许会好一些,毕竟我们缺少在业界工作的实战经历,对于业界现存的痛点可能难以意识到或者即使意识到各方面的能力与资源也没能达到驾驭它的水平。
在看待一个或者决定着手去做一个产品的时候,不妨跳出这个产品本身,第一步考虑的不一定要是,这里是否应该加一个button或者那里是否应该增添某个新的功能,不妨去考虑它到底能够满足什么情况下什么人群的什么需求以及这种满足能够持续多久,简单的讲,就是考虑能否把它卖给特定的人群。因为人们实际上是愿意为被解决的痛点付费的。
笔者也曾看到过一些评价阿里系和腾讯系的产品的讨论,认为阿里系的产品的UE赶不上腾讯系的云云。我猜测抱着这个想法的朋友可能对于可见的用户界面考量的多一些而对不可见的市场定位考量的相对少一些。前者通常做的是满足买方卖方的实际需求而后者比较擅长社交类的应用;这两者的性质差别就比较大的,供需双方可以很快捷安全的完成交易,比一切都重要得多,而社交应用因为视觉上的不足被用户抛弃的可能性相对而言就较大一些了。Google的极简风格被IT人士奉为圭臬,而信息量巨大的hao123一样有广大受众。
当创业这个词突然变得很高大上的时候,这样子的一种趋势慢慢出现,一些人凭借一个APP甚至于凭借一个APP的idea就去四处路演四处找钱,我个人不太赞同的。我认为,移动应用只是一种手段,它必然依托于能够某些线下的实际需求,纯粹凭借好玩儿的而风行的APP可能真的如风,不等大风来吹,自己就散了。
最后想到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头疼的一个事情,运营推广。我们通常的手段是仅仅凭借一个H5的页面趁着情人节520之类的热点在朋友圈求取一阵转发然后就销声匿迹。这是在产品设计之初也应该就予以考量的。另一种手段通常是,结合学校的一些相关活动进行宣传,但是为了举办一个线下活动所需要的沟通成本还是相对比较高的,而且影响范围极为有限,这一点笔者是有体会的。渠道对学生而言果然一个非常伤脑筋的问题。
(允许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于华中科技大学
2015年5月31日
pD���p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