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映的《情圣》,里面有句台词:“不作,怎么证明自己活着”细想想好像还有那么点道理,我当时也挺认同这句话的,人活一世,不嘚瑟、不折腾,也就没意思了,跟死了也没什么区别。不管什么年龄的人,都应该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热情、活力。人总会老,但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慢慢变老。
我曾经的一个同事,从2013年到2016年,这三年间换了七份工作,要说起来这份“作”劲也是蛮拼的,其实在北京换份工作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可这位大姐,自打我认识她的时候开始,就一直在不断的折腾,身边的朋友都劝她应该找一份工作好好干,别这么总换来换去,而她却不以为然,坚持自己“不喜欢,干着也没劲”人生信条。在特立独行的路上越走越远。
不喜欢干就不干,多么自由、多么洒脱,真的要这样,得付出多大的代价?
我做不到像她那样,一个女孩,对于工作的态度竟是如此的随性,说不干就不干,我的脑袋里做着各种猜测,要不就是她的家庭经济条件好,要不就是她的负担小,要不然她哪来的这种底气?要知道说走就走的旅行容易,但是说辞就辞的工作可就有点困难了。
我们都觉得她是个异类,可她却一直认为我们才不正常,在她的眼里,“热爱”就是最原始的动力,而像我们这样的“硬撑”是压抑了自己的本能。让自己“不爽”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惩罚。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消失在了我们的视线里,我很久没有听到关于她的消息,身边的朋友也很少提及她,“异类”就是这样,要么大放异彩,引得众人效仿,要么就悄无声息的退场。
按照常理说,身边的一个人突然没有了音信,也是再正常不过,更何况像她这样的“异类”做出什么样的举动都不足为奇,这一点,我和身边的“正常人”都是这么想的,我想她可能不会再出现,即便是在未来的某个周末的清晨在某某餐厅、地铁上相遇,都不会记得对方了。毕竟,人很多时候都不愿意为一个和自己关联不大的人浪费太多的脑细胞,在这方面,遗忘的本能要强于铭记。
大概是在半年之后,关于她各种的小道消息传进我的耳朵里,好像那个消失的无影无踪的“异类”又归来了。那些传的沸沸扬扬的小道消息我是不大相信的,众说纷纭的东西一般没什么可信度,而且我也觉得。对于一个大家普遍都认为是“异类”的人,最不缺的就是新闻。尤其像她这样的人。
再次见到她。是在一个午后,我们三个朋友约好了在一家有名的饭馆吃羊蝎子,而提出请客的便是她,席间,她向我们说起了消失的半年之中的经历,当然不乏一些在我们眼里的“异类”行为,例如:连续吃了半月的方便面,交了四个男朋友,和她的死党在迪厅疯了两宿,喝了好几箱啤酒,她觉得,这样自由自在的感觉很好。
她现在做的是VR产品销售,我不知道VR是什么,但从她脸上兴奋的表情可以看出,她是很喜欢做这个的,认识她这么久,还从没见过她认认真真的干过一件事,并且还还干了这么久,我们都说她比以前更成熟了,但她却不这样觉得,她只承认自己是个有趣的人,是个能“作”的人。成熟和她没多大关系。
自己宁愿忍受无业带来的生活窘迫,也不愿意像我们这样明明不喜欢,却要装成很“努力”、很“成熟”的样子,假如有一天,现在的生活感到无趣了,她也会转头离开,不带走一丝的留恋。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全当是体验了。没必要在旧日的时光里,找寻过去的影子。想想就觉得无聊。
青春的岁月就那么长,别太委屈自己,给这最好的年华找点乐子,找点热情,为了生活,不能无限的忍受,那样的话,终有一天,你就习惯了忍受。顺其自然的就这样下去。
这次碰面之后,我们见面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听身边的人说,她现在做了一个vr产品体验馆,去她那里体验的人还不少,她总是笑脸相迎的招待每个来店里的人,偶尔也会自己玩一会儿。她告诉身边的人,觉得现在很爽,很有意思。最起码自己现在过的就是自己想过的生活。
发生在她什么的故事也许还没有完,也许在某一天,她又要“作”起来,没准完成一次华丽的转身,也没准摔的再也起不来,但好在故事里的她始终没有麻木,希望她的故事就这样持续下去,未来在那里等着她,也在等着我们,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别再故作“成熟”,趁年轻,赶紧“作”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