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有种困惑,为什么我明明付出了很多,却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呢? 特别是知道一万小时理论后,我简直是如获至宝,好像有了此秘籍,称霸武林就指日可待了,然而,事实证明并没有什么用。看完《刻意练习》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刻意练习》这本书,主要是介绍通过高效练习达到目标的方法。这里的目标适用范围比较广,可以是短期目标,也可以是职业目标,甚至是人生理想,重点在于方法——刻意练习。
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作者在书中列出了大量事例,还有实验研究,验证了刻意练习的有效性,参照之前的经历,我列出了刻意练习实现目标的方法,希望可以改变未来的自己。
设置良好的目标
良好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参考SMART原则:S——明确具体、M——可衡量、A——可达成、R——相关性、T——时限性。
比如我想拥有健康的身体,计划跑步减肥(R),利用一年时间(T)减肥12KG,每月减重1-2KG(A),具体就是跑步40分钟,每周6次(S),并在每天起床后记录体重 (M)。
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书中说,刻意练习更适用于相对成熟的行业或领域,因为在这样的行业拥有相对成熟的训练方法,也容易找到目标人物。
“目标人物”主要指处在行业或领域中最杰出的人物,把上司、老板当做目标人物也可。
成熟行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社会上普遍形成了有效的教育机制。比如健身房的教练、体校的老师还有乐器培训机构等等。我可以花钱上培训班、请私教,也可以通过看书、网络学习等方式掌握相关技能,这些都有利于我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并保证我在执行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训练方法和技能与执行者相匹配时,才能有比较好的练习成果。以健身为例,如果只是有点兴趣 ,我可以网上找点资料,自己练习并自我纠正;如果比较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去健身房上团体课,按照老师的计划练习并听从老师的建议;如果爱好健身或者特别需要,我就可以花钱请私教,帮我量身定制一套计划并指导我的训练。
书中说好的导师有三个标准:
1、在行业或领域中有所成就;
2、具有指导执行者的技能和经验;
3、关注练习。
完全的专注和有意识的行动
缺少专注,练习就没有效果。真正的练习不是虚度,而是用心的投入。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看书时听音乐、做PPT时浏览社交平台、上网络课时玩手机等等,对我来说是常态。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感觉这样时间会过得快一点。其实仔细考虑一下,这些行为就是不用心的投入,根本达不到专注。
书中长跑的例子很好,业余运动员往往幻想着更加愉悦的话题,以便让他们的思维从跑步训练的痛苦与紧张中转移出去,而杰出的运动员则关注如何保持身体协调,并适当调整以找到最理想的步调,以在整个比赛中保持最佳的步伐。
这也可以解释我开头说的“我做了XXX,却没有XXX结果”的问题。比如我每天练习一页字帖,写了三个月了,却没有什么效果。听着音乐5分钟写一张,照着字帖一笔一划的50分钟也写了一张,这两者三个月后的区别可想而知了。
总之,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及时反馈,并针对反馈进行努力调整
你必须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分析出原因,并找到解决之法。
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在哪里,适当的加以关注,并提出新的方法来弥补那些弱点。
感知到自己的舒适区,适当调整目标,让自己去完成处在舒适区以外的任务。
上面两点结合起来,就是创建心理表征的“3F”方法:Focus-专注 Feefback-反馈 Fix it纠正
将目标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的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它们。
持续练习,产生心理表征并依靠心理表征
持续练习,重在长时间的重复。保持持续的最好方式便是保持动机,也就是你“最初的梦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弱化逃避的借口。可以固定在每天的某一时间段进行,以便减少其他事项分心,可以在行动前准备好所需物品,以便中途为找东西而走上“歧途”。总之就是尽可能的做好规划,以尽量减少干扰。
2.增强继续前进的动力。可以加入团队相互鼓励,也可以发朋友圈让亲朋监督。
3.精心设置目标。上面有说目标制定原则,有效的目标更有利于其实现。比如将总目标作为马拉松终点线,每10公里设置一个分目标,每次只关注于眼前的10公里。也可以在完成阶段目标时给予自己鼓励,比如减肥5KG时买件漂亮衣服。
关于心理表征,书中给出的解释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简单来说,就是大脑思考时自动产生的相应心理结构,更像一种“肌肉记忆”。
我有个朋友开车技术很好,有次赶动车时间紧张,就叫他送我过去,原本一小时的车程40分钟赶到,让我准备时间充足还没有晕车的痛苦。除此之外我还知道的是,他爸是专职司机,在他刚拿到驾照之后,就经常在早上5点钟叫他起来开上几十公里,平时开长途时也带着他练手,两三年后他就出师了。他对车的性能门儿清,遇到各种路况简直就是本能反应,轻松应对。
对他来说,当初的刻意训练让他形成了心理表征,不需要特别去关注开车过程中的每个动作,就能够对常见路况做出自然的反映。以后每次的开车过程,也依靠这种心理表征来完成。
小时候常听我爸说“出工不出力”这句话,说的是大锅饭时代,大家统一去田里干活,人去了就计工分,也不分真正干活还是在做样子,然后再统一去公社吃饭,所以就有很多磨洋工、做样子的人,也就流传了“出工不出力”的说法。结合这本书来看,以前的我,抱着“一万小时成天才”的秘籍,出工不出力的混过一天又一天,还梦想着成天才,实在是太可笑了。
好在我看的了这本书,知道了刻意练习的道理。在大锅饭都没有的时代,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去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