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餐厅和候车综合区域,中间有几排塑料凳,三岁男孩推着凳子滑行,从东到西,再从西到东,刺耳的摩擦声冲击着人们的耳膜。
有的人扭头看看便不再关注,有的人头也不抬地玩手机或聊天,没有人制止男孩,也看不出哪一位是孩子的父母。
此刻,父母以沉默的状态回应孩子的不合宜的玩闹。这样的情景并不鲜见,与此景不同的情况亦出现在身边。
火车厢里,小孩兴奋地大叫,妈妈拉住他的手,低声告诉他,大声会影响别人休息,人家会生气,小声点!
妈妈坚定而温和的警告起了作用,小孩明白妈妈严肃的表情所代表的意思,选择了安静。有时他的声音情不自禁地又高了,妈妈只要把手指竖在嘴唇边,他立刻压低声音。
生活在不同教养环境中的孩子在公共场合的举动迥然不同,源于父母给予了完全不同的回应。对待影响他人的举动,一个被默许,一个被禁止,问题的根源往往是父母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和遵守。
前一段时间一则社会新闻中,某地广场舞大妈和打篮球的小伙子们因争场地而大打出手,各方均理直气壮地认为对方影响了自己,自己的活动空间被抢占。面对公共空间,每个人都觉得可以自由地享用自己的一份,让人欣慰的结果是,在警察的协调下双方达成了错时活动的协约。
家庭拥有一个私密的关系空间,环境相对封闭,但走出家门,就要面对陌生的人和开放的环境,自然产生了与家庭中不同的且更多的规则。
要遵守信号灯,不能闯红灯;买票要排队,不能插队;要安静看电影,不要影响别人;碰到别人要道歉,不能一声不吭;坐公交车不能脱鞋子晾脚;打电话要轻声,不能大声......
这些在走出家门后才会“露面”的规则,都与他人相关。你自己以外的人统称为他人。在他人眼里,你也是他人。在这个由巨量他人组成的世界里,你必须遵从不影响他人的社交礼仪。
因不懂而破坏规则的儿童,尚处于规形成期,容易被原谅。无意或有意破坏规则的成人才是最大的恶源。而最初,父母们的态度和行为示范扮演了正面和负面两种影响。
在讨论家庭教育课程时,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孩子成长的源头--家长教养和家庭建设。家长教养强调家长的率先垂范,做出样子给孩子看,胜过一万句反复强调。
一位爸爸捡到银行卡,带着孩子一起去银行柜台上交,孩子明白了捡到他人物品不要据为己有。爸爸为他讲述自己丢钱包时的焦急,补办证件的程序,还讲述自己丢失的手机被人送回时的喜悦,去感谢人家的经历。
爸爸和妈妈发生争执后出现冷战,孩子不知所措。爸爸反思后选择了主动沟通,并承认自己有不对的地方,请妈妈原谅。妈妈接受了道歉。孩子见证了父母由冲突变缓和的过程,父母也扮演了夫妻关系问题处理的示范。
一位妻子曾问丈夫,你为什么这么爱我?丈夫回答道,我从小看到的都是我爸对我妈好的样子,他示范了一个丈夫角色。
附注:写到此时,听到火车车厢广播找人,寻找一个红色上衣的7岁男孩,乘客们小声推测着男孩的去处和孩子是否属于熊孩子。所幸,孩子找到了,不知道年轻的父母会如何示范处理此类突发问题的态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