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学堂里,四大名著,《红楼梦》亦为曹雪芹所著;后看《红楼梦》时,却发现并非一定为他所著。
有大量学者认为,前80回乃曹雪芹所著,后40回乃高鹗所著,张爱玲甚至发表文作,批评后40回写的不忍直视,她也从未去看。不过,于我而言,看了前80回,忍不住会看后40回,阅过许多版本,认为此版本写的最为上佳。
如非他们所著,那么到底为何人所著了,众说纷纭,亦无人能正确去印证。
很多学者认为此书,乃反清复明者所著,因《红楼梦》里有很多暗喻,如通篇见“红”,“红”就是敏感词,“红”即“朱”,暗示朱明王朝,题目未尝不能理解为“旧朝如梦而逝”。再比如“月”,小说里凡遇上元、中秋,必花大笔墨。“月”是“明”的一部分,也是暗示朱明王朝。除此以外,直接骂满廷的词句也不少。小说中常有“葫芦(胡虏)”“鞑子”这样的字眼,满人是不会这么写的。还有一句灯谜:“一池清草草何名?”答案是“蒲芦”,“蒲芦”谐音“胡虏”,分明指满清就是“胡虏”。
还有学者认为是方以智,方以智何许人?末清初画家、哲学家、科学家、诗人,安徽桐城人。红楼开始写出“石头、情僧、曹雪芹”此三人,曹雪芹只是编纂者,真正的作者才是方以智。据说,方以智是明朝遗老,崇祯派系,且与明朝高层交往密切,亲历很多历史事件。他涉猎广泛,知识渊博,在文史、诗词、音韵、哲学、地理等领域都造诣颇深。再加上,崇祯十七年,方以智曾化名吴石公,清兵入粤后,他在梧州出家,这样就与“石”“僧”都有关。故,很多学者认为是方以智所作。
还有人认为红楼乃曹雪芹叔父曹兆页所著,为何?曹兆页是曹荃的第四个儿子、曹寅的侄儿。由于曹寅之子早逝,曹兆页便过继给伯父曹寅做了嗣子。曹兆页便是曹雪芹的叔父。曹兆页一生坎坷,18岁时,兄病故,他奉旨承嗣袭职,做了江宁织造,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25岁时,康熙驾崩,雍正即位,从此噩运临头。30岁时,由于所谓的"勒索驿站"一案被查处,加上长期来库银亏空,无法弥补,终于撤职坐牢,不仅家产抄没,连爱妻都被人强占。38岁获释出狱,隐姓埋名,潜踪匿迹,在北京西山一废寺出家,开始《石头记》的创作。65岁时,侄儿曹雪芹亡故,曹兆页孑然一身,在绵绵无尽的悲痛中消磨了残年。
学者举例说:《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对凤姐托梦时说:"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甲戌本脂砚斋在这上面有眉批:"树倒猢狲散之语,全(疑为"今"字)犹在耳,曲("屈"之误)指三十五年矣。伤哉,宁不痛杀!"据考证,"树倒猢狲散"的话,是康熙47年(1708)9月22日,曹寅在家中西堂对座客说的话;当时他得到"十八阿哥薨逝"的消息,觉得是个不祥之兆,心境十分沉重。曹雪芹当时尚未出生,能够在场听到此话的只有曹兆页,其时他11岁,而写此批语时已46岁了。
为何不写上自己的名字,因为他是个"罪人",鉴于政治上的忌讳,故他不能在书上署自己的名。
各种版本争论不休,为此也去翻阅古籍,如若是曹雪芹所著,在当时的时代,这本书应该为禁书,为何,因像《西厢记》、《牡丹亭》等书都为禁书,此类书籍同理。写上自己的名字,难道不怕招来横祸吗?那为何要写出一个实的名字,前两名都为虚,无固定人物,如此书一出,必然会受到大家翻阅,是曹雪芹的话,肯定会有祸事,如若是他的叔父曹兆页,也不可能会自己家侄子。如是反清复明者著,那证据也不充分。
我不认为是曹雪芹所著,他不能明知有祸却要把自己置于祸头,我想作者乃那块通灵宝玉,至于为何人,无从解说,为何,因从开篇便说道,这书的全内容,乃此玉历经红尘所见,我想作者因为何种原因要隐蔽自己的身份,但又想暗喻自己为何人,便借玉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