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所以说有人在,就有是非在。
每个人基于不同的目的和观念,就有不同的是非标准。这些是非总要通过人的口舌传达灌输给别人,所以是非又是人与人之间口舌纠纷的代名词。是非标准为他人所接受,体现的是话语权。刘禹锡认为:“是非存焉,虽在野,人理胜也”。大是非或能从人理,小是非多是取决于话语权。
于是有是非就有恩怨。所以电影里的东方不败说:“有人就有恩怨 有恩怨就有江湖 人就是江湖”。是非与恩怨大多时候是相关联的,能做到只问是非、不计恩怨,就事论事的人毕竟不多。
曾经有朋友写一幅书法赠我,挂在原来的办公室,录的是《唐太宗问许敬宗》,原文如下:
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唯卿最贤,人有议卿非者,何哉?许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地之大,人尤憾焉,何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受戮,父听子遭诛,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太宗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就是:唐太宗问许敬宗说:“我看大臣之中,只有你德才兼备,但有人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为什么呢?”许敬宗回答说:“春雨像油一样珍贵,农民喜欢它对庄稼的滋润,但是走路的人却厌恶它在路上产生了泥泞。秋天的月亮像镜子一样,漂亮的女子喜欢它有明亮的光辉能够用来欣赏,但是盗贼却怨恨它的光辉。天地那么大,人们还觉得其中有缺憾,何况我呢?我没有山珍海味来调和大家的口味,因此别人说三道四不能听,即使听了也不能相信。皇帝如果听信了类似的话,无辜的大臣就要遭到杀害,作为父亲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把儿子杀死,夫妻之间听信了类似的话就要离婚,朋友之间如果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分手,乡邻之间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相互疏远,亲戚之间如果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断绝来往。人虽有七尺长的躯体,却需要谨慎提防三寸不烂之舌,有些人的舌头像龙泉宝剑一样,说出来的话杀人不见血。”太宗听后说:“你说的话很有道理,我应当认识到这一点。”
这篇著名的君臣问对据说出自《贞观政要》,但我在现版的《贞观政要》上查无这段记载,又有人说是这段对话是刻在陕西耀州药王山庙旁的一块石碑上,或说四川阆中城南锦屏山的碑林外有块前清林则徐录“唐太宗问许敬宗”的碑文。文章以内容名世,不必费神去稽考出处。
翻阅史籍,许敬宗是一个出身于官僚家庭的书生,年轻时因父亲被隋朝权臣宇文化及杀害,参加了李密的瓦岗军,后来降唐,被太宗召为文学馆学士。这位老兄大概文才很不错,年轻时很狂傲,曾经在长孙皇后去世的追悼会期间,百官默哀致礼,许敬宗突然看到形貌丑异的欧阳询也穿戴整齐,一本正经地默哀,禁不住失声大笑。被纪检部门(御史)参劾,受到贬出京城降职使用的行政处分。
后来,太宗率军征辽东,城中矢石如雨,有一勇士率先冲锋,主帅李勣对许敬宗说:“这人何等勇敢。”许敬宗却说:“头脑简单的人才这样不知死。”险些惹太宗不高兴。不过随后太宗在辽阳驻跸山大败高丽兵时,许敬宗立于马前受旨草诏书,词彩甚丽,深得太宗赞赏,从此专掌诰令。
李世民死后,唐高宗嗣位,许敬宗任礼部尚书,又因子女嫁娶、受贿被弹劾,贬为郑州刺史。后来被武则天引为心腹,又官复原职。在高宗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时,众大臣谏阻,惟独许敬宗促成其事,说服朝臣说:“农村种田人(田舍翁)多收了几斗麦子,还要换个老婆,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后,废一后,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深得高宗、武则天宠幸,官至中书令、右相、太子少师等高位,任遇之重,当朝莫比。
由此可见,许敬宗本身就是个在是非方面极有争议性的人物,太宗当时视之为贤臣,现在看来似失公允,后世基本上将他按奸臣论之。或许正是这样的是非之人才会对是非口舌有如此透彻的认识,深晓“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之功。
当今之世,大到国际社会,小到小学班级,何处无是非恩怨,何处不是江湖?
人在江湖,或身不能由已;人处是非,或言不能由衷。
但要如古人言:“评情并度理,莫听小人言,正大与光明,谗言不可入,是非人皆有,不听自然无。”做到为人外圆内方,积累个人的修养学识,追求真理,培养正思维,以史为鉴,善处言行。孔圣人千年以来尚且屡遭批判,伟人尚且有七功三过之论,何况我等寻常百姓。